
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院试归属于“童声试”,为地方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是士子晋升的第一步。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参加者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士之后被称为秀才,之后才能有进入府、州、县学习的资格。以明清为例,院士一般三年内举行两次乡试:乡试的参加者主要是经过院试的秀才。在乡试中中榜者被称为举人,获得举人之后才能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考试时间一般在秋天八月举行,明清两代每三年考一次。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了乡试获得举人的资格。会试:一般由获得举人资格的人参加。在这里中榜的人就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第二三元称为经元,发布的榜称为杏榜。考试时间一般为乡试的次年。殿试:由皇帝主持,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参加者需获得贡士资格。殿试分三甲录取,我们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就属于第一甲进士及第。一般中榜者就可以被称为进士,发布的榜就被称为金榜,因此,有金榜题名之说。所以古代的人为什么金榜题名之后就敲锣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都非常难,要经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来源网络
扩展·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积极性:科举考试制度面向于所处时代的所有人,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样就打击了原有世家大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流动性。而且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一直以来由世家大主所主持的学习。这样的制度更能为国家选拔人才
消极性:虽然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官场考取官位,但是顶端的资源轮流掌握在各大世家着手里。这样就造成了考官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录取怎样的考生,人一代比一代弱,顶峰的人多为中庸之人,而非优秀者。甚至到了明清时代,考试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体,扼杀了考生的积极性,即只要按照标准答案答对即可得分。考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网络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确为那个时代选拔了很多的人才,打破了官僚把制度集权于一人手中的这种局面。但是时代飞速发展,科举考试制度也要不断的变化,否则迟早会淘汰。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 。
中国科举制度,大致可以分为6级。依次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 、会试、殿试。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只有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学考试我们称之为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成为了秀才并不等于就获得了乡试的资格,根据明朝史书记载,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举人:乡试中举的人,称之为举人。乡试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