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蒙曼 《大隋风云》节目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立群大风歌节目
徐放鸣:现任江苏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百家讲坛讲师(20张)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郦波《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节目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 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 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魏新 《东汉开国》节目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江 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 大校军衔
郦 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于丹论语节目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钱斌: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理事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概述如下:
中国历代艺术顺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乍一听是废话。不光中国古代,全世界都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以绘画艺术为主,尤其是山水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气质。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殷商时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楷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狂草。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创赵体。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二、画中有诗。中国画的材料及分类:材料:笔、墨、纸、砚、绢素及矿物颜料。
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分为工笔重彩画与水墨淡彩画。
中国的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风格:追求抒情写意;创作:强调个性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中国的人物故事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
三、金声玉振。先秦时期音乐的发展。自黄帝时代至周代,“乐”文化已相当发达。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声音列。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秦汉至隋唐时期音乐的发展。秦汉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至东晋,又形成南国“清商乐”。南北朝、隋唐时代,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
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戏曲音乐繁荣。器乐艺术发达,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萧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四、宫廷舞和民间舞。中国古代宫廷舞的发展:先秦时期:夏商时代已产生宫廷舞蹈;周代统治阶级制定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集中培训专业乐舞艺人。宋元时代:宫廷队舞继承隋唐的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明清: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中国古代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反映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表现:《诗经》和楚辞生动地描写周代的民间舞蹈形式;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隋唐时期: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创造;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
五、戏曲。秦汉至隋唐时期戏曲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
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宋代: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明朝传奇剧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的主腔。
扩展资料:
美术本就服务于时代文化,不过特点还是有的。这个要分时段。可以以汉为节点,之前暂称为先秦。当然这个不严谨。先秦之前围绕三样东西“天神”“地祇”“人鬼”。人鬼就是老祖宗。所以美术风格很质朴,神秘,符号化尤其突出,人文化有,但薄弱。?
商多是祭器,周多礼器,多青铜,刺绣,雕刻,陶质,持续到秦汉。政治格局改变,宗教萌发等等,艺术品内容题材偏向于 生活,造型依旧大气质朴,浑宏,但依旧多器物,刺绣,雕刻,铸造等等,个体意识依旧滞后。从先秦到汉 一样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线条的艺术。因为文字的传承导致我们更偏爱线条和符号化而不是西方的体积。
纸张的出现是现在意义上绘画兴起的前提,美术的内容也多了起来,个头变了,艺术载体变了,内容也变了从天神地祇人鬼转变为了市井人间,或是三教题材。但依旧传承了东方的 平面线性美学。后来的其实本质没变,变的都是 内容 题材 或是绘画方式与技艺,每个时代有其特点与侧重。
所以 3500多年 我们 美术上 从文字的出现就奠定了审美的趋向,文化的传承凝结了表达方式的含蓄。而美术的发展 随时代的进步与载体的变化从质朴,抽象 神秘走向精巧,细腻,丰富繁杂,系统,到最后的教条,直到今天的几乎泯灭,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泯灭,必是美术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美术的历史
殷代以前,人们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当时的人们认为: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魂来自于天,魄来自于地,二者离散之后,魂入天转化为神,魄入地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会庇护后人。因此,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坟丘的直接原因。坟丘的出现,是丧葬制度演变到殷代的第一个显著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厚葬之风兴起,盗墓行为开始出现。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从而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因此,王国君主的陵墓规模都十分惊人。据考察,当时一座陵墓的面积相当于现在6个足球场,深达30米。从地下往上看,国王的陵墓就像一个地下金字塔。在墓的中央,有木造的椁室,国王的尸体就放在里面。在椁室里,国王的尸体放置在中央,陪葬者的尸体放在两侧,周围还放了大量的陪葬品。
此外,在下葬的期限上,春秋时期亦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此制成为后人遵循之模式。
虽然春秋时厚葬之风盛行,但是在当时,还是有些有远见的人对此持否定态度。《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死欲速朽”的名言,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反对厚葬的言论。在同篇又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这段话的意思是:子游就葬具请教孔子。孔子说,应当与家庭实际经济状况相符合。子游问,家庭状况各有贫富,有没有统一的礼的规范呢?孔子说,经济条件许可的,不应厚葬过礼;经济条件不足的,只要衣衾可以遮掩尸体,殓后即下葬,又怎么会有人责备他失礼呢?所谓“人岂有非之者哉?”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孔子反对当时社会上的厚葬习气,但是也从别一个侧面说明社会厚葬追求之狂热,以致对于薄葬往往“非之”的倾向。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中国古人讲尊君、讲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满足这种种心态。”《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当时人们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到了秦朝,秦国苦心经营,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上有所爱,下必甚之。由于秦王朝崇尚厚葬,作为一种风俗,它并不因秦之灭亡而销声匿迹。它对于两汉的丧葬习俗,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由秦至两汉的厚葬风,表面上看是统治阶级身体力行倡导的结果,其实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经济上,由秦而汉,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上的殷实,使得生活上的奢华成为可能。“事死如生”,因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极,靡有厌足……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前汉书·成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梓,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成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奢。”(《潜夫论·浮侈》篇)。时人在事死上极尽财力,不惜倾家荡产,墓葬中埋藏之丰富,做工之豪华,令今人叹为观止。
此后,古代社会厚葬盛行,社会财富渐次向帝王贵族的墓葬集中。 我从资料中摘选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有规矩,皇亲国戚墓前长松树,王公贵族长柏树,普通老百姓长柳树,因此盗墓者们只要看到目前长柳树的直接离开,因为他们知道里面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不值得费力去盗。中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一切都证明着每个人的身份等级,包括墓地的建筑面积,也是区分等级的一个规定。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柳树聚阴气,很多不干净的东西会聚到柳树附近,我们知道盗墓这一行有时候是比较邪门的,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盗墓者是不会动柳树旁边坟墓的。说的是古代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有人做这种事情了,这种事情是违法的。
扩展资料
一、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是古来最为普遍的盗墓动机。晋人皇甫谧宣传薄葬,有“丰财厚葬以启奸心”之说。盗墓者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伤辱,大体都是出于财宝之“欲”。所谓盗墓“奸心”启于厚葬的说法,虽然颠到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却大略可以说明“自古及今”“无不发之墓”的主要原因,是对“丰财”的欲求。
二、是什么原因导致盗墓现象经久不衰?是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扩展资料:
百度百科-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