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层典》编纂简介

生活作者 / 姓名 / 2025-08-05 10:03
"
《中国地层典》是一部系统的、以现代地质学与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对我国迄今已积累的极为丰富而又十分繁杂的地层资料进行全面清

《中国地层典》是一部系统的、以现代地质学与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对我国迄今已积累的极为丰富而又十分繁杂的地层资料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原则,经综合分析研究,科学地取舍,精确的定义与说明,编纂而成的以岩石地层“组”和未建“组”的组以上级别地层单位为主要词条的中国地层名称词典。《中国地层典》(Stratigraphical Lexicon of China)与一般的地层学词典(Dictionary of Stratigraphy)不同,它主要包括对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地层单位名称的描述,而不是一般的地层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单词解释。地层典体现地层单位的命名体系及其名称的由来与沿革,系统表达具体地层的特征、层序、分布和相互间关系等,是地层学和地层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和工具书,也是整个地质学和地质工作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它也反映一个国家地质工作的程度和研究水平,对于限定地层单位定义、稳定地层名称,促进地层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地层典》是一套系列词典,按照地史阶段,划分为15个断代,分别单独成册。自老而新包括:太古宇、古元古界、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中国地层典》各断代分册累计收录地层单位名称7700余个。按编典原则和实施细则,以及筛选条目原则的规定,共收入正式撰写条目3582个。

编纂中国的地层典,是自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随着我国地层工作飞速发展的形势,成为我国广大地层工作者多年来的夙愿。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教授就力主编纂我国自己的地层典,并率先主持试编出版了《中国地层典(七)石炭系》,揭开了编纂《中国地层典》的序幕。后因十年动乱而终止。1977年以后,我国地层工作和地层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地层资料的积累更加丰富,全面开展编典工作的时机已成熟,条件也更充分,呼声也愈高。至80年代末(1989年),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出面,向当时的主管部门(国家科委)和挂靠单位(地质矿产部)提交了“编写《中国地层典》的立项建议”(包括修订《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此立项“建议”得到原国家科委和地质矿产部的大力支持和批准。1991年,在原国家科委和地质矿产部的联合资助下正式立项,被确定为原国家科委“八五”期间的重点资助专项,并被列入原地质矿产部“八五”期间“重要基础性研究计划”中一个重要项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全面开展编纂自太古宇至第四系的《中国地层典》,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确保编典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顺利进行,首先健全、完善了组织机构。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牵头,成立了以武衡、王鸿祯、卢衍豪为顾问,程裕淇为主编,杨遵仪、王泽九、王勇、叶天竺、赵逊为副主编,由44名委员组成的编委会。编委会下设“编典办公室”,负责起草、制定统一的《编典原则和实施细则》,进行项目的日常管理、组织与协调工作。根据具体编典任务,按地质时期划分了15个断代编典组和两个专题组(即《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组、《中国地层典·总论》组)分别开展工作。各断代编典组的主编、副主编和专题组的负责人由全国地层委员会聘请,各组的参加人员由各组聘请。参与本项编典工作的总计有84位具高级职称的专家,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阳地矿所、天津地矿所、宜昌地矿所、成都地矿所、西安地矿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地质矿产部区调处、贵州省地矿局区调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煤炭工业部徐州地质普查大队,浙江石油地质研究所,新疆地矿局等18个单位。各组正式人员组成如下:太古宇组,主编:沈其韩,成员:耿元生、刘国惠、高吉凤;古元古界组,主编:金文山,成员:王汝铮、孙大中、吴昌华;中元古界组,主编:陈晋镳,成员:张鹏远、高振家、孙淑芬;新元古界组,主编:邢裕盛,成员:高振家、王自强、高林志、尹崇玉;寒武系组,主编:项礼文,副主编:朱兆玲,成员:李善姬、周志强;奥陶系组,主编汪啸风,副主编:陈旭,成员:陈孝红、朱慈英;志留系组,主编:林宝玉,副主编:苏养正,成员:朱秀芳、戎嘉余;泥盆系组,主编:侯鸿飞,副主编曹宣铎,成员:王士涛、鲜思远、王金星;石炭系组,主编:金玉玕,副主编:范影年,成员:王向东、王任农;二叠系组,主编:金玉玕,成员:尚庆华、侯静鹏、李莉、王玉净、朱自力、费淑英;三叠系组,主编:杨遵仪,副主编:杨基端,成员:张舜新、周惠琴、曹洪升;侏罗系组,主编:王思恩,副主编:郑少林,成员:于菁珊、刘桂芳、张武、陈其奭;白垩系组,主编:郝诒纯,副主编:苏德英,成员:余静贤、李友桂、张望平、刘桂芳;第三系组,主编:郑家坚,副主编:何希贤,成员:刘淑文、李芝君、黄学诗、陈冠芳、邱铸鼎;第四系组,主编:周慕林,副主编:闵隆瑞,成员:王淑芳;“指南修订”组负责人;陈克强、赖才根、张守信,成员:高振家、魏家庸、简人初;《中国地层典·总论》组负责人:程裕淇、王泽九、黄枝高,成员:张振寰、沈其韩、邢裕盛、赖才根、侯鸿飞、王乃文。

为使编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断代地层典间既能反映各自的特色,又能相互间保持必要的统一性,尽量达到体例和格式的统一。经编委会扩大会议多次讨论,制定了统一的“编典原则和实施细则”,确定了统一的“筛选正式编写条目的原则”和各条目描述时的统一撰写格式及内容要求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编典总原则

1)《中国地层典》以现代地质学和地层学理论(特别是多重地层划分原理)为指导。

2)《中国地层典》的编写,原则上以经国家科委批准公布的(1981)《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的有关规定为主要参考依据。

3)《中国地层典》正文中所收入的条目,以岩石地层单位“组”,或未建“组”的“组”以上级别的地层单位为主要对象。

4)对前寒武系和第四系中有特殊意义的非“组”、“群”级正式地层单位(如前寒武系中的“岩组”、“岩群”、“杂岩”,第四系中的“冰碛层”、“洞穴堆积”等)可酌情收入条目。

5)《中国地层典》正文中所收入的岩石地层单位条目,以1993(1995)年年底前在公开出版物上正式发表的为准。

(二)岩石地层单位条目的筛选录用原则

1)《中国地层典》中正式选用的撰写条目,必须是在公开出版物上正式发表或使用过的地层单位名称(含1:20万区调报告中使用或命名的地层名称)。

2)所选条目必须是被各方面广泛使用,或在区域地层中有重要意义并符合《中国地层指南》关于建立岩石地层单位要求的地层单位名称。

3)凡同物异名的地层单位,须经分析研究后,确定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又符合立典要求的地层单位名称作为正式选用条目;其他名称建议不再使用,只在所选用的相关条目的描述中予以说明。

4)凡异物同名的地层单位名称,必须按“优先权”原则保留最早命名的那个地层单位使用该名称,其他同名的地层单位,需通知原命名人重新命名,或进行其他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再予录用。

5)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凡“群”级单位已被正式解体划分成若干“组”,这些“组”级单位已被广泛使用时,以这些“组”级单位名称作为正式选用条目,原“群”级单位名称不再作为正式条目选用,只在相关“组”级单位条目的[沿革]一栏中予以说明。

6)对前寒武系(尤其是早前寒武系)和第四系中的一些目前研究程度较低,划分、对比意见分歧较大的地层单位名称,本次编典暂不作为条目选用。

7)对前寒武系中一些“群”或“岩群”级地层单位,虽已被划分成若干“组”或“岩组”,但当这些“组”或“岩组”的地区分布很局限,无横向延伸、对比意义时,不单独作为条目选用;仍以原来的“群”或“岩群”的单位名称作为条目选用,并在其[特征]一栏中,按所划分的“组”或“岩组”的顺序分别予以描述;但这些“组”或“岩组”名称在索引一章中均单独列出。

8)对一些不太符合《中国地层指南》关于地层命名的规定,在正式地层单位名称前冠有“上、中、下”的地层单位名称,鉴于其在地区上的重要性,加之原命名者难以在短期内正式发表文章予以重新命名,本次编典将其作为特殊情况,暂予以选用作为撰写条目。

9)对于一些以生物地层方法建(或厘定)“组”的地层单位,如其岩石组合特征与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相吻合,且已被广泛使用时,可作为正式条目选用。

按照以上原则确定各断代地层典选用地层单位名称条目,从总体上保证了《中国地层典》所收条目具有有效性、典型性、代表性、严谨性和实用性,从而体现其科学性,并真正起到立典作用。

(三)编典实施细则

1.各断代地层典统一按以下章节顺序编排(每章节名称居中排列,不列序号)

(1)序(由部门领导署名,统一置于各断代地层典首篇)

主要阐明编纂《中国地层典》的背景、重要意义及其作用等。

(2)前言(由编委会统一撰写,置于各断代地层典的次篇)

主要交代本次编典的目的、意义、任务来源、组织实施简况、编典原则和对一些共性问题的处理原则和规定等。

(3)绪言(由各断代地层典自行撰写)

主要交代本断代地层的研究历史、程度及其现状的概况,简述本断代地层发育、分布及特征,编典过程中完成的工作量(收集地层名称数量、按筛选原则正式选用描述条目数量等),本断代收集资料的截止时间,对本断代一些重要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人员分工等。

(4)地层区划

主要以图表示,并附以高度概括的简单文字说明。各断代地层区划图,统一在1:2500万地理底图上制作,区划到二级分区;有些断代(如下、中前寒武系和第四系等)难以区划,且意义不大的,可不做地层区划图。各断代地层区划的分区编号,统一采取由北而南,由西向东的顺序编号,其数字一律采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对区划命名时,要求一级地层区与二级地层分区的名称不应重名。

(5)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要求以精练的文字概述本断代多重地层划分的基本情况(包括有些断代的建“阶”情况),并附两个表:一个是本断代标准地层层序的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间的对应关系表(有条件的断代也可附加同位素年代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另一个表是岩石地层单位对比表,要求按地层区划(一、二级)范围,将所有已被录用为正式撰写条目的地层单位,分别按其层位列入所属地层区(或分区)栏内,以显示各被描述地层单位所属地层分区位置及其地层单位间上、下层位和横向对比关系。

(6)岩石地层单位(条目描述)

要求各断代地层典将所有录用的正式撰写地层单位条目,统一按其名称的第一汉字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各条目均按“实施细则”第2条各款的要求进行描述。

(7)主要参考文献

①凡参阅过的公开出版物(包括1:20万区调报告)均列入“主要参考文献”一章中;②非公开出版物或待刊文章(专著)一律不列入该章中;③所有参考文献首先按中、日、英、德、法、俄等文种的顺序编排;中文文献,先排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署名的文献,其顺序按其署名第一汉字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署名相同的,以其年限先后顺序依次排列;接下编排有具体作者署名的文献,以作者(或第一作者)姓氏的第一汉字汉语拼音顺序编排,同一作者再按文献年限先后顺序排列;外文文献,按其作者姓氏第一字母的顺序及同一作者的文献年限先、后顺序排列;④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专著:作者(多个作者时,作者间用逗号分开)(句点)年限(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单位(句点)。举例:李四光.1975.中国第四纪冰川.北京:科学出版社.期刊:作者(句点)(多个作者时,作者间用逗号分开)年限(句点)文章名称(句点)期刊名称(逗号)卷数(逗号)期号(逗号)页码(句点)。例:李四光,朱森.1930.栖霞灰岩层及其关系地层.中国地质学会志,第9卷,第1期,第32~45页.

(8)地层名称索引

收入各断代地层典正式选用描述的地层单位名称以及从绪言至岩石地层单位(条目描述)各章正文中所有出现过的本断代的地层单位名称,按其名称第一汉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字母顺序编排,第一字母相同,再按第二字母顺序编排,依次类推;每个地层名称的表述内容包括:地层单位的中文名称,所属时代代号,所在页码。

(9)地层名称附录

收入本断代地层典中未被选用作为正式描述条目,且在正文各章中均未出现过,但在历史上曾使用过的本断代地层单位名称,按地层名称索引一章的原则编排,表述内容只列出地层单位的中文名称和所属时代的代号。

2.各断代地层典地层单位条目撰写的格式及其内容要求

(1)地层单位名称(不列栏目名称)

占首行,以粗黑体注明条目的中文名称及其汉语拼音名称,以及所属时代的代号。几点要求:①中文名称后注释的汉语拼音名称不加括号;②“组”不用汉语拼音“Zu”,而用英文Formation的缩写“Fm”(不加缩写点)表示;“群”不用汉语拼音“Qun”,而用英文Group的缩写“Gr”(不加缩写点)表示;前寒武系的“岩群”用英文Group加缩写点的缩写“Gr.”表示,以示与“群”的区别;③对原已有英文(或其他语种)译名、使用历史悠久且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层单位名称,在汉语拼音译名后加括号标出原英文(或其他语种)名称,如宝塔组Baota(Pagoda)Fm;④凡以地名命名的地层单位名称,以尊重历史为原则,其名称不随地名的改变(除原地名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侮辱性外)而改变,如“保安组”不应因“保安县”后被改为“志丹县”而改称“志丹组”;⑤以少数民族地区地名命名的地层单位名称,在加注汉语拼音名称时,应以国家统一规定的少数民族地名特殊拼音规则加注;⑥时代代号的标注,以该地层单位所归属的纪的代号,加其层位所处“世”的序号的下脚标标注,例:新厂组以O1表示;如其时代可精确到“期”时,在“世”的代号基础上,再加“期”的序号的上脚标标注,例:铜川组,以 表示。

(2)命名

以黑方框标出栏目名称,以精练的文字依次写出命名人、命名时间、命名剖面及参考剖面的地理位置。

对具体表述方法作如下说明。

1)命名人和命名时间的表述:①凡地层名称自命名后一直没有变化的,直接写出其命名人和命名时间,例:李四光1924年命名(其后不重复写出该组名);②如现用组名与原来的组名同词根而不同词尾的(如“馒头组”与“馒头页岩”),如其地层层位和含义无大变动,仍以原始命名人和命名时间为准表述,但在沿革一栏中说明是谁在何时首次使用现组名;③如地层单位名称是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命名,后来才见诸公开出版物,其命名人和命名时间仍以该非公开出版物中所见为准,但在其后说明由谁在何时首次公开使用(或介绍);④命名人如果不超过三人(含三人)的,全部列出;如命名人超过三人的,只列出第一人加“等”字,其余人未列出(但在参考文献中需全部列出);命名者如是以单位或集体名称署名,无从查出具体人时,以单位或集体名表述。

2)命名剖面(或参考剖面)地理位置的表述:①凡原始命名剖面一直被公认为该组的最佳剖面的,只写出该剖面的地理位置;②凡原始命名剖面不甚理想,后又发现更好的剖面作为该组的参考剖面,除写出命名剖面的地理位置外,还写出参考剖面的地理位置;③地理位置的表述层次一般包括:××省(自治区)、××市(县)、××乡、××村以及距××村的大致距离或方向,“省”、“市”、“乡”字一般可省略;④如地理位置是在海上或边远沙漠中,无准确地理名称或标志物作依据时,用经纬度表示。

(3)沿革

以黑方框标出栏目名称,用精练的文字,按时间先后顺序概述该组(群)在名称、含义和时代归属等方面有何重要变化的沿革情况。为减少篇幅,无重要意义的一般性变化情况未一一予以列述;凡简单描述的条目或该组(群)自命名后无多大变化的均未列[沿革]栏目。

(4)特征

以黑方框标出栏目名称,依次描述该组(群)的岩性特征、层位(顶底范围和接触关系)及厚度、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地质事件记录、同位素年龄或古地磁数据、区域分布极其变化情况等。以上内容描述的具体要求是:

1)岩性特征:按下定义的要求,用精练的文字予以表述;岩性较复杂且分了段的条目,在描述时,先高度概括出一个“定义”,然后自下而上分段描述其主要岩性特征及其厚度,如具含矿性,也予以说明。

2)层位:用简练的文字表述被描述地层单位的标定范围及与上、下相邻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为减少重复,一般只着重叙述其下界的接触关系)。对接触关系术语的用法,统一按国务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的(1993)《地质学名词》中的规定使用,如:“平行不整合”与“假整合”,一律统一用后者不用前者。

3)生物组合特征:为节省篇幅,凡被描述地层单位含化石丰富时,只列出对地层划分与对比、确定时代和说明沉积环境有重要意义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名称或代表分子,其余的古生物只写出其中文门类名称(如海百合、竹节石、孢粉……);对已建生物带(或组合)的,只列出化石带(或组合)序列,不详列其化石组合名单;对含化石稀少的地层单位,一般均将已发现的化石名单列出;描述中所列化石属种名单一律用斜体拉丁文表示;为省篇幅,种名一律用双名法表示,省略定名人。

4)沉积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概述具有指相意义的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结论性意见(不加论述和讨论)。

5)对地质事件记录、古地磁和同位素年龄数据的表述,只对那些有这方面记录、资料或数据的地层单位条目才给出简要的记述,没有的未作记述;同位素年龄的记述,一般只述明其测试方法和数据。

6)区域分布:主要说明该地层单位在区域上的展布情况;若其岩性、生物组合、厚度等在横向延伸过程中有明显变化,亦一并予以交代;有同物异名情况的也在此说明。

(5)备考

以黑方框标出栏目名称,主要概述一些不宜置于[命名]、[沿革]、[特征]栏目,但又必须加以说明的问题;有些条目没有这方面需说明的问题,就未列此栏目。

(6)署名

每个条目的撰写人姓名,以括号置于[备考]栏或[特征]栏描述的末尾空一格处。

3.太古宇至中元古界地层典条目描述的撰写格式

所列栏目名称及其顺序,以及撰写人落款格式均与前述条目的描述格式相同;唯[特征]一栏,考虑到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情况的特殊性,其描述内容和顺序作了如下调整:①该地层单位的分布范围;②该地层单位内部划分建组情况,如已建组则自下而上分别描述其主要岩性特征(包括含矿性);③变质及变形特征;④原岩特征(包括可能恢复的沉积环境);⑤已发现或测得的古生物特征、地质事件记录、古地磁或同位素年龄数据;⑥层位及与上、下相邻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及厚度等。

(四)对其他一些共性问题的处理

1)不同断代间地层单位名称重名时,均按命名优先权原则保留最早命名的哪个单位的名称,由该单位相关的断代录用;与其重名的其他地层单位均予重新命名,分别由各自相关的断代录用并在其[备考]栏中予以说明。

2)有些断代内或断代间存在一些谐音的地层单位名称(如“大青山组”与“大箐山组”、“平湖组”与“坪湖组”等),虽然中文名称不同,但在译成汉语拼音名称时重名。在此种情况下,中文名称未予改动,在译成汉语拼音名称时,其中一个作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并在其相关的栏目内予以说明。

3)显生宙时期一些断代已建立的年代地层单位“阶”均未作为条目收入,只在其“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一章中予以简述。同时,许多已建的“阶”名与岩石地层单位“组”名同名,这虽然不完全符合《地层指南》的要求,但考虑到历史原因和我国当前的建“阶”现状,本次编典均暂未作改动。

4)过去相当多的岩石地层单位是以岩性命名的(如馒头页岩、张夏灰岩、宝塔灰岩、石碑页岩等),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有的已陆续改称“组”,或在较长时期内两种名称混用。本次编典为保持名称的统一性,这类地层单位的名称一律称“组”,不再使用岩性名称。

5)对一些跨“系”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避免在选取条目时相关断代间的重复,一律按就下不就上的原则置于下一个断代地层典选用作条目(如安吉组是跨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地层单位,置于奥陶系地层典选用作条目),上一断代地层典不再选其作为描述条目。

6)在各断代地层典的正文和条目描述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一律依照1993年国务院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地质学名词》一书中所规定的统一规范使用。

7)对我国一些“宇”级和“系”级地层单位的划分方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本次编典作了如下统一规定:①太古宇三分;②元古宇三分;③奥陶系四分;④志留系四分;⑤石炭系二分;⑥二叠系三分;⑦白垩系三分;⑧第四系二分;其余各系仍维持原通用的划分方案不变。

8)在各断代地层典所附的“地层区划图”上,以实心黑圆点按地层分区范围标注出在“岩石地层单位对比表”中所列的代表性剖面的位置,并依自北而南和自西向东的顺序编号。

9)在各断代地层典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比表”中,各剖面内的地层单位间以不同符号表示出其相互间的接触关系: 代表不整合接触关系,—————代表假整合接触关系, 代表接触关系不明, 代表断层接触关系。

10)鉴于我国北方陆相中生代“热河群”中的义县组、九佛堂组、阜新组及其区域上的相当层位的时代归属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为正视目前的研究现状,决定在本次编典时,由侏罗系和白垩系两个断代编写组分别将相关地层单位均作为正式条目选用,按各自的观点进行编写描述,并在有关地层单位条目的[备考]栏目中阐明另一种观点的意见,以便读者查考。

11)我国的第四系,长期以来为世人所公认地二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再进一步划分为下、中、上三部分。但在使用其时代代号方面却长期存在不符合《地层指南》原则的状况,即将不同级别的地层层位使用了同一级别的代号,如下、中、上更新统(实际相当阶级)分别以Q1、Q2、Q3表示;而全新统以Q4表示。原拟按《地层指南》中的有关规定予以更正,但考虑到长期以来,国内广大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已习惯于这种用法,在全国地层委员会对此尚未正式作出修正的决定前,本次编典仍维持习惯的表示方法,未予更改。

12)为便于扩大对外交流和增强《中国地层典》的国际影响,拟将《中国地层典》译成英文出版对外发行。英文版的内容以中文版为基础,除正文中各条目中的[沿革]一栏和“岩石地层单位附录”一章不翻译外,其余各章及各条目的其他内容均全部译成英文。英文版以合订本形式出版,共分如下分册:①《中国地层典·前寒武系》;②《中国地层典·下古生界》;③《中国地层典·上古生界》;④《中国地层典·中生界》;⑤《中国地层典·新生界》。

通过按以上编典原则和实施细则进行的编典工作,各断代编典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断代全面、系统地收集了我国百余年来所积累的、凡能查找到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总计约7700余个;按照筛选条目原则,经过清理,共选取3582余个岩石地层单位作为各断代的进典条目,其余的作为建议不再使用或被废弃的名称。据此,本次编典基本达到了立典的预期目的,为今后全国各有关方面使用统一、规范的地层单位名称奠定了基础。

2)各断代地层典分册,都根据本断代地层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地层区划。这项工作高度概括地向读者展示了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及沉积环境的发育、演变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生物群的发生、发育、演化及其分区特征;客观地再现了从太古宙至第四纪各地质历史时期我国地层在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发育、演变历史。

3)各断代地层典分册(主要是显生宇)都建立了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的标准地层层序和反映各分册所收进地层典中各岩石地层单位间相互关系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比表。标准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层序的建立,为今后各有关方面的读者在应用时提供了参考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对比表,则全面反映出所有进典岩石地层单位在纵向上的层位关系和在横向(区域)上的对应关系,而且还以不同线条标示出相关地层单位间的接触关系。所有这些,不仅向读者清楚地提供了各断代不同区域的地层层序及其区域对比框架,而且还直观地展现出各地层区(或地区)内地层的发育、演变历程。

4)本次编典,各断代所收条目虽然是以岩石地层“组”或“群”等为基本单位,但在定义一个地层单位时,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单一地层分类”观点的影响,突出了“多重地层”的观念,使每个地层单位在定义时,尽可能地涵盖所有能看得见、测得到、推断得出的多重地层的特征或属性(包括岩性特征、层位关系及厚度、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展布特征、已测得的同位素年龄和磁性地层特征,以及可观察到的地质事件记录等),为今后建立新的地层单位树立了典范。

5)通过各断代编典过程中对地层单位的清理,澄清了一批“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地层单位,初步纠正了我国地层单位名称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起到了规范地层单位名称的作用,为今后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

国际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海相地层区)(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陆相地层区)(全国地层委员会 2001)

国际地层表(国际地层委员会 2004)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2004)

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

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2)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3)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羊赤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2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一,是海岭,或叫洋中脊、洋中隆及海底山脉等等。海岭最先是美国人在19世纪中期辅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发现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来也相继在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东部发现类似的洋脊或中隆。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又发现这些大洋中的海岭有首尾相接的状况,具有全球规模。全长达6~8万公里,成为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全长万余公里,宽度550~900公里,呈“S”状,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在海岭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壳的巨大裂缝所在,也是地壳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着橄揽岩和玄武岩,这就是新生的地壳了。

太平洋海岭,不在洋中央,而是偏东,其形状简单而宽阔、平缓,海岭中间也无裂谷,人常称之为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颇为相似,比较复杂,在中脊处地震活动比较强烈。

海岭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在于它是地壳扩张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

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这是板块构造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证据之二,是深海沟。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约ll034米。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翘起来。

证据之三,是岛弧。岛弧也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常和海沟结伴而存在。海沟靠近大洋,岛弧靠近大陆。岛弧常成群结队产生,首尾相连,呈雁行排列,构成弧形,典型者要数太平洋西边的岛弧了。岛弧实际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构成岛弧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岩,尤以安山岩居多。所以岛弧也可以说是火山岩带的别称,其所以说它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是岛弧中的火山岩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

证据之四,是转换断层与错断带。所谓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时,海岭上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海岭,起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其所以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因为它是地壳扩张形成海岭时的一种相关产物。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山体多为基性火山岩所组成,其顶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积物所覆盖。平顶山的岩石时代多为中生代或更新的岩石。其所以是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该构造体系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在局部地区展布较宽或较窄,走向上亦有所起伏和偏转。它在中国境内绵延达4000km左右,是一个横贯中国北部的非常显著的构造带,在地貌上反映极为明显,在地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它的西段包含整个天山山脉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阿赖山、吉尔吉斯山脉;向东至甘肃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覆盖,经雅布赖山北与中段相接,大体沿中蒙边境南侧展布,经狼山、白云鄂博、阴山、大青山一带,过大马群山而与燕山相连;再东被下辽河槽地压抑在新生界之下,但物探资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在铁岭地区亦有所显露;再东过辽东、吉林南部经朝鲜北部入日本海,有日本海深海槽与之对应,构成其东段,日本北海道与本州岛以北地带,均有其踪迹可寻。

这一体系的组成特征之一是基底岩系广泛裸露,太古宇-古元古界深变质岩系组成的岩块和岩片沿此带断续分布,与之相应的中酸性岩体、岩带和混合岩带显露良好,它们共同组成了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中的古老结晶基底。中、新元古界沿带显露亦良好,但从岩相建造、变形变质特征看,天山-北山段(可能包括阿拉善地块)中、新元古界褶断变形变质强烈,它们是经晋宁运动形成的区域性的褶皱基底;而阴山-燕山段则有着不同的发育历史,这个带及其以南地区为华北地块,中、新元古界为稳定的盖层沉积,直至印支运动前本区无明显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长期处于较稳定的沉积和抬升环境。西段和东段、中段经过晚华力西-印支运动逐步形成统一的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使该体系得到加强和发展。由于它们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包容了一些老的岩块、岩片,也归并了一些早期构造形迹、形体,再加上后期其他构造体系广泛的复合、改造,因而使其结构复杂化,变形多样,韧-脆性变形发育,低温高压动力变形变质带规模较大,且保存良好。这里仅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一概略介绍。

2.1.1.1 天山构造带

在新疆境内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简称天山纬向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总体向北挪动了约100km,该段大体介于北纬40°40′~44°之间,个别地段更靠北一些。该带处于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地块间,近东西向展布,向西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继续西延,向东经新疆、甘肃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掩盖。天山纬向构造带具有复杂的结构,除东西向主干构造形迹、形体外,与之斜交的两组北西-北西西向右行扭性、扭压性断裂带和北东-北东东向左行扭性、扭压性断裂带比较发育,规模也较大。它们主要由东西向压性构造带的两组扭裂面发育而成,早期的呈北西西和北东东向,晚期的呈北东、北西向伸延。另外,还有北西西向的西域构造体系与之复合。这个带归并和包容了一些前古生代形成、现今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形迹、形体(它们沿复背斜带轴部断续出露),以及一些东西向的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有一些近东西向中新生代盆地和槽地沿带断续相循,组成东西向复式向斜带。依其发育历史和展布特点,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阿拉套-博格达-哈尔里克褶断带、巩乃斯-新源坳褶带、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带、哈尔克山-巴音布鲁克褶断带、觉罗塔格-黑鹰山褶断带、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褶带等二级构造带。

①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褶带

该带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天山纬向构造带之南缘断褶隆起带。地表部分西起库尔勒经库鲁克塔格、星星峡,至甘肃马鬃山五道明以东,隐伏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再往东与内蒙古阴山隆起带相连接。区内出露的最老结晶基底岩石为托格杂岩。其下部由一套中-深变质角闪岩相组成,其上为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不整合覆盖。兴地塔格群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太古宇-古元古界中的褶皱、片理、片麻理多为近东西向展布。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在本区都有出露,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为稳定型浅海台地相砂岩、含叠层石白云质灰岩。其中以北山地区出露较全。

早古生代广泛接受浅海碳酸盐、炭质、泥质沉积,底部含磷、铀、钒等较高,中奥陶世后,库鲁克塔格南-方山口带为巨厚浊积岩,马鬃山复背斜南北两侧下部以笔石相为主,上部以头足类及三叶虫为主,均属华南生物群;志留系为活动型含笔石页岩建造,向上过渡为海陆交互相至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与泥盆系中、下统类磨拉石建造为过渡关系。在泥盆纪末本区褶皱固结而成为相对稳定的陆壳,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只在库车、轮台一带局部下沉,形成拉伸-断陷盆地沉积。但在北山地区石炭系为活动型海相沉积,以碎屑岩、灰岩、火山岩为主,厚度达6000m以上,表明石炭纪似乎尚未形成统一的东西向沉积环境。早二叠世为海相中基性-酸性-基性火山岩。晚二叠世陆相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中基性次之,主要发育在北山南部,分布在柳园-大仓褶皱带内,受断裂控制,形成长达100km的火山岩带。

本带内侵入岩十分发育,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及碱性岩均有出露,但花岗岩占绝对优势。

②哈尔克山-巴音布鲁克褶断带

该带处于伊宁盆地以南,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断带之北,向西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伊赛克湖-纳轮河和吉尔吉斯山一带继续向西延伸。在中国境内,其主体西起汗腾楚里峰,经哈尔克山主脊,向东至巴音布鲁克附近,被西域系北西西向构造带斜接复合,大体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北亚带——那拉提亚带;南亚带——巴音布鲁克亚带。

③巩乃斯-新源坳褶带

它包含了巩乃斯坳褶带、伊宁山间坳陷带,是发育在伊宁地块陆壳基底上的晚古生代坳褶带和中生代坳陷带。早古生代该带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中-新元古界之上有震旦纪冰碛层所不整合,缺失上震旦统-奥陶系,只在隆起带南部边缘有少量志留系中-上统;泥盆纪继续处于剥蚀阶段;石炭纪开始进入裂谷发展时期,早石炭世形成陆相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在乌孙山一带发育大量碱性玄武岩、层状辉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拉斑玄武岩,直到二叠纪时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仍很剧烈。早、晚二叠世间有一次重要的褶皱运动,称天山运动,形成巩乃斯-新源坳褶带和伊犁山间坳陷带。中、新生界为内陆山间坳陷含煤建造。

该带主体为走向东西的复式褶皱,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角中等;东西向压性断裂及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扭断裂都很发育;沿带岩浆活动强烈,除喷出岩外,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钙碱系列花岗岩类及非造山类型碱性系列的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类;变质作用属葡萄石-绿纤石相。

④阿拉套-博格达-哈尔里克褶断带

该带位于吐鲁番-哈密(以下简称吐-哈)断陷盆地北缘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呈东西向延伸,因受西域系的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北西向构造带、北西西向婆罗科努构造带的干扰和影响,明显地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处于赛里木以北阿拉套一带,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阿拉套相连;中段以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之西构造特征最为显著;东段进入甘肃北部和蒙古南缘。一般习称它为北天山华力西期活动带,并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下泥盆统和中、上石炭统中有长达数百千米的蛇绿岩套等洋壳残片。

该带主要由阿拉套复背斜、博格达复背斜、哈尔里克-巴里坤山复背斜组成。

◎阿拉套复背斜:主体位于中哈交界的阿拉套山一带,呈东西向展布。在中国境内出露的地层仅有中泥盆统、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中-上侏罗统及新生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存在一东西向断隆,有志留纪-泥盆纪蛇绿岩、元古宇中-上里菲系和文德系。

◎博格达复背斜:以博格达山脉为主体,西与北西西向婆罗科努构造带的依连哈比尔尕复背斜斜接复合,北与准噶尔坳陷相接,大体以准噶尔南缘深断裂带为其北界,南为吐-哈盆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组成线型褶皱带。褶皱和压性主干断裂均呈舒缓波状弯曲,东西向延伸;褶皱轴部较为开阔,南北两翼较陡,次级褶皱发育,褶皱轴面均向轴部倾斜呈扇形;断层也具相应特征,均属高角度逆断层。

◎哈尔里克-巴里坤山复背斜:该复背斜展布于哈密盆地以北,从巴里坤山至哈尔里克山一线,与北西西向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构造带斜接复合。

⑤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带

该坳陷带处于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和觉罗塔格山的环抱之中,西与伊宁坳陷盆地相循,东沿中蒙边境与西居延海-苏古诺尔坳陷相对应,断续相循展布于天山-阴山纬向带中部,是在晚华力西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的主要山间盆地带。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降幅度北深南浅,沉积厚度为8000~4000m。该坳陷带可分北部凹陷带、中部凸起带和南部凹陷带。北带以平缓的短轴褶皱为特征,岩层北陡南缓,区域上显示重力低值;中带以北缓南陡单面山为特征;南带为向北缓倾的单斜。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本坳陷带显著的构造特色。明显的不整合见于中三叠统与下三叠统间、三叠系与侏罗系间、侏罗系与白垩系间、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间、白垩系与古近系间以及中新统与上新统之间。

⑥觉罗塔格-黑鹰山褶断带

该带位于吐-哈盆地以南,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以北,向西至托克逊西南与北西西向西域系褶断带斜接复合,向东延入甘肃北山中北部明水-黑鹰山一带,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带被北东东向构造带改造,部分被归并。其主体为觉罗塔格复背斜,由下-中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组成。区内有侏罗系、古近-新近系分布。构造形态北部以东西向线型不和谐的褶皱为主,南部以断块构造为特征。明显的不整合见于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间、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间,上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之间,上二叠统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进入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以断块的差异升降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两个亚带:

◎阿齐山-雅满苏亚带:位于觉罗塔格南缘,以阿奇克库都克断裂与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起带为邻。

◎秋格明塔什-黄山亚带:该亚带展现于康古尔塔格-黄山-镜儿泉一线,长约600km,宽5~30km,向西与北西西向构造带斜接复合。

从中国天山-北山地区地质发展历史看:加里东运动尚未形成天山—北山地区的纬向构造带。如泥盆纪时的4条深海建造和蛇绿岩带中有3条(即沙尔布拉克带、纳尔曼德带和克拉麦里带)为北西西向,仅北天山深海建造带为东西向(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和纸房以南发现一些蛇绿岩的线索,构成近东西向深海蛇绿岩建造带)。另外在吐-哈盆地两侧广泛分布的中、下泥盆统中都有一套深海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沉积组合。中泥盆世末,从塔尔巴哈台山南北缘至准噶尔北塔山形成了一个晚泥盆世的大陆边缘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带。它们共同构成了规模较大的东西向构造带,主要展现于婆罗科努北西西构造带东侧。中晚泥盆世古地理已显出纬向带的雏形。只是到石炭纪早期,北天山觉罗塔格-伊犁带才沟通,但仍以北东、北西向构造为主,形成小热泉子组的中酸性火山岩带。中石炭世沉降中心向北移到依连哈比尔尕—康古尔塔格一带,在依连哈比尕山一带保存着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带,在乌鲁木齐南山—康古尔塔格—黄山一带都有中石炭世的由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和复理石组成的深海相沉积建造;中石炭世末褶皱隆起,并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以花岗闪长岩为主的觉罗塔格花岗岩带和以二长花岗岩为主的哈尔里克花岗岩带。晚石炭世沉降中心进一步北移至博格达山一带,形成厚达数千米的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北山地区沉积了厚达3000m以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时伴随出现了统一的天山(包括伊犁地区)一北山纬向构造带。早二叠世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山—北山海槽表现为残余海盆,以滨海—浅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在南湖戈壁一带有较多的基性火山岩,北山地区有大量的枕状玄武岩、细碧角斑岩和火山质硬砂岩,并有基性、超基性岩相伴,组成蛇绿岩套。早二叠世末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该区褶皱隆起,海水全部退出,山前坳陷、山间盆地和大型内陆盆地形成。但北山地区二叠纪还有强烈的陆相火山活动,其他地区则为磨拉石建造。与造山活动相伴本区二叠纪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因此,石炭纪—二叠纪是天山-北山纬向构造带成型的主要时期,中生代是其定型演化时期。

2.1.1.2 阴山-燕山构造带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段从阿拉善向东,过狼山,沿阴山山系和燕山山脉,直至下辽河槽地西侧,东西向构造形迹清楚连续,这是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主体之一。其北界大体沿中蒙边境一线东西延伸,过索伦山,经二道井、查干诺尔、达来诺尔,沿西拉木伦河入松辽平原;南界从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赖山北侧,过磴口、东胜隆起北侧,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北缘延入渤海湾。其间受到新华夏系贺兰山-锦屏山断隆带和兴安-雪峰断隆带的穿切和改造,部分地段显得分散、断续,但总体上是连续性较好的、规模宏伟的东西向构造变形变质带和岩浆活动带。根据构造发育历史及建造特点,它又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

(1)北亚带

该亚带介于北纬42°00′~43°40′之间,展布于索伦山、满都拉、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库伦旗等地。东西延长1320km,南北宽50~200km。北界西起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南部,至西拉木伦河;南界从狼山、白云鄂博北侧阿贵、化德、赤峰至彰武,即所谓槽台界线,这既是一条边界断裂又是一条岩相突变带,呈波状东西向延伸。

自南向北,北亚带主要构造成分包括镶黄旗-库伦旗褶断带、索伦山-林褶断带、艾力格庙-二道井褶断带、西拉木伦河褶断带、苏尼特左旗中部推覆构造带等。其间发育有桑根达莱白垩纪断陷盆地、浑善达克新生代裂陷槽地等。槽地内部次级隆起与凹陷长轴也呈东西向,而且它们常常受东西向隐伏断裂所控制。该亚带具有如下变形特征:

①褶皱带为主体。

②褶皱带、冲断带以及拉张带平行分布。

③纬向推覆构造发育:如苏尼特左旗中部吐哈默—哈拉干—交其尔一线呈纬向延伸达60km以上的推覆构造带(李述靖和张维杰,1995),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浅变质的绿片岩系自南向北以低角度辗掩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岩基上。推覆构造上盘变质岩中同斜倒转褶皱发育,轴面向北倾倒,伴有一组向南倾斜的叠瓦式冲断面,下盘只有较宽的韧性剪切带(图2.2)。还有一系列飞来峰与构造窗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推测推覆距离在20km以上。从糜棱岩中选取的白云母和白云母伟晶岩脉测得的K-Ar年龄为247Ma、160Ma、218.5Ma、223.3Ma,表明推覆构造活动的主要时期从早二叠世延至中侏罗世。

图2.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交其尔西构造剖面(据李述靖和张维杰,1995)

④多起变形、变质作用:本带区域变质作用以多期、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

(2)南亚带

该亚带位于北纬40°00′~42°00′之间,展布于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棋盘山、燕山等地。西起乌拉特前旗,东至锦西,南以磴口南清水河、宝坻-乐亭东西向隐伏断裂为界。东西延长1120km以上。南亚带是阴山带的主体,主要构造成分包括东西走向的复式背向斜隆褶带,核部由太古宇-古元古界或岩体组成,两翼为中新元古界-中下二叠统组成的构造层,但在阴山地区缺失二叠系。还伴有延长几百到1000km的东西向冲断带、推覆构造、碎裂岩一糜棱岩带,有与其平行的晚古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岩带和沉积厚度达数千至万米的中生代含煤盆地、新生代裂陷盆地等。自北向南计有:①白云鄂博褶断带,②乌拉特中旗-太仆寺旗构造岩浆岩带,③乌兰哈达-化德-围场断裂带,④西斗铺复背斜隆断带,⑤万和昌-察哈尔右翼中旗构造岩浆岩带,⑥哈达图-三合明-苏勒图冲断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⑦丰宁-隆化-大庙断裂带,⑧固阳-武川褶断带及营盘湾、大佘太推覆构造,⑨乌拉山-大青山复背斜隆褶带及石拐子侏罗纪含煤断陷盆地冲断-推覆构造,⑩乌拉特前旗-呼和浩特断裂带、尚义-平泉断裂带;(11)呼和浩特-包头新生代断陷盆地,(12)密云-兴城褶断带,(13)马兰峪复背斜、玉田复向斜等。从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看,东西向隆褶带、褶断带、构造岩浆岩带、槽地等相间排列,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像。南亚带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南亚带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为复式背斜隆起带。

②南亚带各褶断带其变形强度、特征不尽相同,基底卷入程度各异。在造山带中央部位或强应变带盖层褶皱区,往往夹基底岩片或复式背斜由结晶基底组成核部,这是该亚带变形特征之一。如马兰峪复式背斜,太古宇变质岩系构成核部,两翼中、新元古界形成宽缓背斜、紧闭的向斜。另外,密云复式背斜北侧,古北口涝洼背斜、梭椤树向斜等,均被上三叠统杏石口组含煤地层不整合覆盖(图2.3)。显示印支运动第一幕既使本区中新元古界-中下三叠统第一次卷入褶皱,也使本区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定型。

图2.3 古北口梭椤树构造剖面图(李锦蓉据河北省地矿局1:20万区调资料修编,1994)

印支运动第一幕在华北地块北缘出现一系列轴向东西的、呈线状分布的大中型紧密、直立、南缓北陡的歪斜褶皱构造。如白云鄂博-布格图山褶断带,西起乌兰,东至察哈尔右翼后旗,长约400km,南北宽20~40km,包括白银角拉克褶皱束、白云鄂博褶皱束、布格图山褶皱束及与其平行的东西向冲断带。

白云鄂博褶皱束由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组成,经低绿片岩相变质和强烈变形,在尖山组灰岩中出现分层剪切的固态流变褶叠层,在都拉哈拉南侧有两条韧性断裂,炭质板岩中拉伸线理发育。笔者在长英质糜棱岩、浅色蚀变白云片岩、黑色构造片岩中发现蓝闪石。另据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王长尧,1993),在白云鄂博北侧宽沟白石山附近,也发现蓝闪石片岩,厚约3m。经X射线粉晶鉴定蓝闪石类矿物有冻蓝闪石、镁钠闪石、钠闪石。又据肖仲洋(1979)资料,白云鄂博矿区6个方解石的铀铅年龄平均为219±16Ma。因此,尽管南亚带北缘出现蓝片岩带,以线型褶皱为特征,但从区域性对比看,褶皱带定型期仍为印支期。

南亚带南缘位于北纬39°40~40°00′之间,由中元古界-三叠系组成的东西向褶皱带,断续延长375km,南北宽70~90km。自西向东有灵丘-易县褶断带、大白石尖-玉田褶皱带。在北京西山东西向的谷积山-大白石尖背斜中包容了不同序次的大型平卧褶皱、顶部加厚的固态流变褶皱,歪斜褶皱的陡翼发育粘滞型石香肠以及楔入褶皱、压溶劈理等,显微尺度中形变与相变紧密伴生,出现低压型、局部达到中压型的绿片岩矿物组合,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其塑性变晶结构反映了从压扁到韧性剪切的变形机制,可能属中深构造层次。

③南亚带中央隆起带包括西斗铺隆褶带、色尔腾山复背斜、大青山-乌拉山复背斜隆起、冀北隆起带等,以冲断-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和构造岩浆岩带极发育为特征。

阴山中部推覆构造展布在石拐子断陷盆地南北两侧。南侧冲断带由三条逆掩断层组成,断层东西长30~60km,断面均倾向南,倾角30°左右。北侧冲断带由五当召逆断层、大淖免逆冲断层等组成,东西长25~50km,断面北倾,倾角20°~30°。两组冲断带形成南北对冲型推覆构造(图2.4)。在南部冲断带上,多处见乌拉山群向北推覆于中下侏罗统石拐群之上或呈飞来峰,显示由南向北强烈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北缘冲断带以大淖免逆断层为主体,剖面上构成叠瓦式构造。微观研究表明,毛忽洞沿断裂带上,发育一套复杂的构造岩,由糜棱岩、糜棱质角砾岩、碎裂岩及含铁质球粒玻化岩等组成,显示盆地北缘向南推覆的强大挤压作用。

图2.4 石拐地区对冲型推覆构造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营盘湾地区推覆构造呈北西西向展布,长约50km。盆地内为拴马桩组和石拐群含煤地层。盆地南缘发育一组南倾的低角度逆掩断层。盆地北缘为叠瓦式冲断带,断面北倾。两者形成对冲式、叠瓦式推覆构造(图2.5)。

图2.5 营盘湾地区对冲式、叠瓦式推覆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阴山东部推覆构造主要发育在察哈尔右翼中旗苏勒图侏罗系含煤盆地南北两侧。北侧为黑牛沟-盘羊山-乌兰合雅冲断带,东西延伸50km以上,断面向北倾,老地层由北向南推覆在新地层之上,形成飞来峰。苏勒图盆地南缘冲断带东西延伸60km以上,断面均向南倾斜。它与北侧冲断层形成南北对冲型推覆构造(图2.6)。

图2.6 苏勒图地区小白兔子沟对冲型推覆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前已述及,阴山地区隆起带上,上石炭统-中下侏罗统含煤盆地南北两侧冲断推覆构造极发育,均为叠瓦式对冲型推覆构造,反映中生代以来本区发生过多期强烈的垂直山链的南北向的水平挤压运动。

另外,在造山带中部可能存在科伯构造。如三合明南,东西走向两组断裂带局部被白垩纪盆地不整合覆盖。其北侧断层面南倾,由南往北二道凹群推覆于华力西期花岗岩之上;南侧断层面北倾,由北向南古元古界二道凹群推覆于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之上,形成反方向冲断带,断续延长180km。往西潭尔泰山书记沟组出现蓝晶石片岩,东翼北隆起带上沿隆化-大庙断裂亦有蓝晶石糜棱石英质片岩,并有混合岩化(同位素年龄为236Ma、230Ma)和碱性花岗岩(223Ma、217Ma)。

综上所述,推测北纬41°00′左右可能为印支期造山带的中轴线,阴山-燕山东西构造带定型期,既不是前寒武纪也不是燕山期,而是印支期印支运动主幕。

2.1.1.3 辽东-吉东构造带

该段系指下辽河以东地区,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东延部分。其北界在昌图-磐石、桦甸-安图-汪清一带,大致为北纬43°00′左右;南界在辽南瓦房店-庄河一线,北纬40°00′左右或更南一些。由于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切截、改造,纬向构造形迹分散,方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1)北亚带:双阳-延边褶断带

该带包括:①开源-梅河口断裂带,②双阳-延边断褶带,③安图新合-珲春马滴达断裂带。

(2)南亚带:铁岭-太子河褶断带

该亚带展布于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构造有:①铁岭褶皱带,②太子河坳褶带,③兴华-白头山天池断裂带,④大泉源-长白山断裂带,⑤南孤山燕山期杂岩带,⑥柏林川印支期碱性杂岩带(223~208Ma),⑦双牙山-大堡印支期岩浆岩带(226~220Ma),⑧步云山褶皱带,⑨芙蓉山构造岩浆岩带(207Ma),⑩瓦房店-庄河构造岩浆岩带(213~200Ma),(1)金州-董家沟韧性断裂带等。

(3)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表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并不是从太古宙以来就存在,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于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成型定型,燕山期得到加强,伴有多期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壳幔物质演化与成矿作用以及挤压与拉张体制交替的造山作用。各阶段演化史不尽相同,以阴山-天山为中轴,由南向北、由西而东发生发展。天山-北山段由华力西晚期变形变质而定型,印支期表现不明显;在阿拉善地区有印支期中酸性岩体侵入,反映印支运动的存在;到狼山以东印支运动是其主要变形期。但它们的雏形则出现于早中华力西阶段,构成石炭纪-二叠纪北海南陆或北部活动带与南部稳定区的主要分界带。

就建造与构造的关系而言,构造控制建造,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即巨型的形变带是沉积形成的前提,同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岩相、厚度、建造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巨型变形带的展布和演化特点。关于不同时期古方位的恢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这里只能按现今展布状况进行简要论述。

华北地块经历吕梁运动之后,中新元古代时期出现不连续东西向隆起与坳陷。中段和东段叠加有北东向隆坳带,西段有北西向隆坳带。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接受了不同类型的沉积。

南亚带,早印支期为主造山期,不仅使中新元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一起卷入褶皱,而且使古老结晶基底地块、岩块不同程度地卷入,阴山地区盖层褶皱与基底褶皱构造皆为东西走向,两者为重接。这套褶皱地层普遍遭受低绿片岩相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东西向变形变质带上,出现蓝闪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等,属中高压系动力变质带。此外,在西斗铺-三合明南、辽南金州的韧性变形带,表明印支期形变属中深构造层次,可达下地壳-上地幔。天山地段在秋明塔什-黄山一线有长达600km以上的韧性剪切带,发育于上古生界中,沿巴音布鲁克带等地有蓝闪石片岩出露。另据燕山地区有限应变量测量结果,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洪水庄组,Z轴缩短量为17%~24%,中石炭统-下三叠统,Z轴缩短量为47%~57%,区域古差应力值为20~50MPa。

综上所述,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南北向拉张与挤压体制多次交替。现已查明其形成期(或称定型期)为晚华力西期-早印支期,通过归并、包容、拼贴与焊接等方式形成复合型造山带。其主要造山作用为沉积期裂陷闭合式造山作用和定型期挤压造山、对冲式与科伯式造山作用和热隆造山。晚印支期燕山期沿天山-阴山纬向带中部形成东西向的内陆含煤、油气盆地,褶皱较为开阔,伴有逆冲推覆作用。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