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李二姓是怎么来的

商业作者 / 姓名 / 2025-08-06 11:26
"
朱(zhū)姓源出有:源流一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

朱(zhū)姓源出有:

源流一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源流二

源于祁姓,出自远古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祁姓朱氏,以丹朱为开姓始祖,是中华民族大圣人之一尧帝的嫡传后裔。一种正统的说法认为,尧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后代。被称为正史之祖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峤极,峤极生帝喾。帝喾娶陈锋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妻,生子放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尧帝。尧帝姓祁,名叫放勋,号称陶唐氏,因此又叫唐尧或者唐帝。尧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大圣人大贤君,他统治的时代是中国理想时代的最完美代表。尧帝属于五帝三皇中的五帝之一,在中国文明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黄帝,而居于舜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尧帝娶古代散宜氏部族的女子女皇为妻,生了十个儿子。丹朱氏祁,名朱(或作“练”),也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他的事迹见载于最古老的文献《尚书》和《世本》、《庄子》、《六韬》、《吕氏春秋》、《史记》、《山海经》等多种正史和子书。氏书与正史记载,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以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氏中的重要一支即祁姓朱氏。丹朱后裔朱氏成员,在当年舜败丹朱于丹浦后,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所谓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不但把始祖丹朱的陵墓带到了苍梧,而且也将朱氏族的图腾神木即朱木也带到了这里。《山海经》中因此才有了舜与丹朱葬于苍梧以及舜所葬岳山有朱木的记载。

丹朱这一支祁姓朱氏的生命力较强,他们在强存弱亡的社会进化演变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源流三

源于朱氏族,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虎,亦称朱彪,又名伯虎,是远古舜帝时代的大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朱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据文献记载,朱虎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元”之一。

朱虎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最为古老的一支,皆尊显祖朱虎为朱氏为得姓始祖。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历史上姓氏学家们的认同,在经典姓氏史籍《元和姓纂》中,就记载有“朱……一云舜臣朱彪(读作hǔ)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等,均记载朱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朱虎后裔。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宋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是宋国的开国君主。春秋时期,宋国被诸侯联手所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是为江苏朱氏。在今日朱氏大家族中,还有一支著名的子姓朱氏。这一支朱氏源于宋国始祖、商朝末帝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最早记载朱氏为微子之后的是东汉大学者蔡邕,他在《朱公叔鼎铭》中说:子姓朱氏的开姓始祖,是商王帝乙之孙、宋开国祖微子启之子,姓子名朱,史称公子朱。公子朱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氏,此即后世子姓朱氏的来历。子姓朱氏,发源于宋国,后迁徙于江苏砀山,然后再迁徙于河南宛县。一说自宋国迁至沛国郡相县,再自沛国迁南阳宛县。到两汉时期,宛县朱氏显赫一时。

源流五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公元479~556年),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据史籍《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中都记载:

⑴.鲜卑族渴烛浑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⑵.鲜卑族可足浑氏,亦称可朱浑氏、可烛浑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⑶.代北可朱浑昌氏,后迁居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后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鲜卑族朱氏,在唐朝中、晚期大部皆逐渐融入汉族,少部分融入蒙古族、女真族、达斡尔族中,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中朱氏的主流。

《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都记载:“北方渴烛浑氏,后改为朱氏。”

鲜卑族可足浑氏,改朱姓。可足浑也写作可朱浑、可烛浑。比如可足浑长生,鲜卑族,任官员外散骑常侍,后改为朱长生,本代北人(今 山西及 河北 一带)人,后因官徙居河南,后裔形成六朝望 族河南朱氏。又有可朱浑昌,鲜卑族,也出自代北,又居怀朔,随北魏南徙河南,后魏任吏部尚书,封乐陵郡开国公,后改名朱瑞,字元龙。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邾氏族集中生活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县一带留下了邾城(今山东邹县)、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等地名。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等记载:

⑴.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又称鄂尔沁氏、珠尔齐特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gitemok Hala。蒙古族、满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

⑶.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orgut Hala。蒙古族、满族卓尔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源流九

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世代相传至今。

清代居住在甘肃省碾伯县的土族人马朱崇(字山父,号山子),曾改为朱氏。他的后人便以朱为姓。居住地称朱家堡。碾伯县即今天的乐都。

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称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汉字姓为朱。

据《德昌县姓氏》记载,彝族人土比氏,汉姓为朱。

台湾省土著民族赛夏族中有茅武茅望氏,汉姓也为朱姓。

云南省拉族中有称为黑苦聪人的,他们世居金平,其中的妹未氏汉姓为朱。

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纳西族、蒙古族、回 族、东乡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源流十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当朱氏建立明朝,贵为国姓时,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如朱元璋推翻元朝后,为了笼络蒙古贵族,便将许多蒙古人赐姓为朱氏。如赐蒙古族人策珠尔姓名为朱探,赐托果齐叫朱静,赐甘珠尔叫朱满,赐都呼叫朱恩,赐布都罕叫朱窥。

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如朱元璋曾赐义子李文忠(字思本)、冰英、何文辉(字德明)、徐司马(字从政)等人均为朱氏,但不久后又允许他们恢复本姓。又如明末民族大英雄郑成功(字明俨),本是郑芝龙与日本女子所生,初取日本姓名田川福松,回国后改为郑森。明末清初,郑氏父子拥立唐王,忠心报国,唐王朱聿键为了嘉奖他的一片赤诚,便赐他为朱氏,赐名成功,便是朱成功。因此,当时东南沿海与日寇都尊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源流十一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记载,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的满洲人中也有朱姓。一些八旗姓氏如乌苏氏、珠佳氏、珠锡哩氏后来均改为朱氏。宋代女真人中有元颜氏,与之对应的汉字姓是朱。

源流十二

始祖朱政,唐中和元年(881)时任都知兵马使的朱政,率三万大军攻打黄巢,从山东济南南下,过荆州、衡阳,直逼广西贺县;得胜后班师,途经今江永县“日月相会”,政公因身患难与共重病,自知难以北归开封,山凶新车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遂上表朝廷,解甲归田;朱泽是朱政之后,明洪武年间,朱泽遵高祖你朱仲雷之命,隐居不仕,率本支后裔散居于潇水上游河畔贝芝头村,居于4 乡17村,人口过万。辈分派语:守尚朝日继,钟源相世在,锡泰罗熙坦,建隆治恩显,承延亿载光,纯修培祖德,远代定荣昌。

李( lǐ )姓,源出有:

源流一

《中国姓氏大全》收,得姓来源:(1)一说是,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2)一说是,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3)一说是,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4)再一说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始自彭祖的后裔老子,老子姓李,名耳,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源流二

源于封赏赐姓。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唐朝时期,皇室赐予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据历史书记载,部分唐代被赐为李姓的人。

源流三

出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木盾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306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源流四

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李氏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本族姓氏为“孟恩路氏”,汉姓即为“李氏”,这是苗族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氏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

源流五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李氏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氏人。

源流六

源于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李氏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十二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氏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

源流七

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历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朝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如今,李氏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傣族、彝族、土家族、京族、藏族、鄂温克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土族、高山族、德昂族、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李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李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畲族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当时北魏朝廷由胡太后把持,胡太后重用宠臣小人,政治腐败不堪,境内内乱不止,朝廷毫无威信。其子孝明帝元诩逐渐年长,对权力被剥夺深感不满,对于胡太后的秽行也极度厌恶。母子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孝明帝私下密诏尔朱荣进兵洛阳,尔朱荣大喜过望,立即发兵。后党得知风声后首先采取措施,胡太后和姘头一起密谋毒死亲子孝明帝。兴头正盛的尔朱荣闻讯怒不可遏,发表慷慨激昂的宣言,立元子攸为帝,是为敬宗孝庄帝,勤兵拥众,直指京师杀来。胡太后的爪牙四散而逃,尔朱荣大军顺利入京,胡太后见了尔朱荣还想辩解,昔日连见天颜机会都极少的尔朱荣牛气冲天,拂衣而去,派军士把胡太后和她立的三岁小皇帝扔入黄河淹死。

但是,接着尔朱荣做了一件让后人唾骂的事。除掉灵太后和幼帝后,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怕今后不好控制,想诛杀立威,听从亲信费穆劝说,出了一个狠招:庄帝循河西至河阴,引导百官于行宫西北,告之朝臣说要祭天,不能请假。百官聚集之后,尔朱荣捡个高台四处望,立马于上,大声叱责说:“天下丧乱,先帝暴崩,都是你们不能辅弼造成。而且朝臣贪虐,个个该杀!”言毕,纵兵大杀, 史称“河阴之变”。死难朝臣人数极多,据《北史》、《魏书》记载有一千三百多人,《资治通鉴》记载有两千多,反正是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包括孝庄帝的兄弟,不分良奸,全部杀个精光。 把迁到洛阳已经腐化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有了此事,历史上骂名滚滚。“河阴之变”另一个后果,是尔朱荣和北魏朝廷和皇室之间已经没有调和的可能,尔朱荣也注定要成为北魏的乱臣贼子。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而且必须一直下去。尔朱荣当时不是没有考虑篡位,但是当时天下未定,属下意见不一,而且尔朱荣很迷信,派人铸他自己的金像。当时北魏王朝凡做重大抉择时,常常铸金人以卜吉凶。一共铸了四次,金像全部都没有铸成。尔朱荣信任的一个巫师也劝他,说天时人事都不成熟。于是重新迎回孝庄帝还宫,叩头谢罪,率军返回晋阳。 六镇起义之后,经过不断的战斗和吞并,葛荣的一支逐渐壮大,拥有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葛荣遂自称天子,建国号齐,改元广安。孝昌三年(528年)二月,葛荣杀另一个起义首领杜洛周并其部众。至此葛荣兼并四方武装,号称百万,南下围攻邺城,打算一举推翻北魏朝廷,一统天下。 但此时北魏的政权已经落入了尔朱荣的手里。

尔朱荣听说邺城被围之后,立即亲自率精兵七千,人携两马(一马为副,方便昼夜兼行),直扑河北。葛荣横行河北之地为时已久,又听说尔朱荣这么一点人马,大喜于色,十分轻视。可是,双方兵力上的悬殊差距却是事实,葛荣虽无百万雄兵,30万人马还是有的。尔朱荣先派兵埋伏于山谷间,准备出其不意地出击。又三人一组,派出几百组骑马四跃,扬尘鼓噪,让葛荣军人不知已方数目多少。双方近距离混战,考虑到刀不如棒好使,又发给兵士每人袖里藏棒一枚,以便近击。为了防止兵士贪功,割首及求赏,他又下令战后不以人脑袋为封赏的标准,只以大胜为准。随着尔朱荣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数千名精骑一齐左冲右突,来往挥击,将葛荣的30万大军一下子冲散。然后,尔朱荣回过身来,集中所有精兵杀向葛荣的中军,一战而擒之,于是葛荣全军崩溃。

战后如何处理降兵的问题上是非常棘手的,因为投降的人太多,一个士兵要处理一百多人降兵。尔朱荣的手段比项羽高明的多,他首先下令葛荣军士就地遣散,可以亲属相随,一概不问。等到这些散兵游勇出走百里之外,聚不起团来,尔朱荣才又派押领的官在各条路口等候,把降众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安置,原来的首领量才录用,编入自己军队服务,使新附降兵都感服他的处置。尔朱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竟使北魏的后续部队还没有发动就已经风平浪静了。 永安元年(528年)六月,河间人邢杲在青州发动流民起义。流民当时受到土著豪强的欺凌,早已怀恨在心,一听到邢杲起兵,顿时风起云涌,远近奔赴。邢杲自称汉王,年号天统,势力发展很快,不到一个月时间,人数发展到十余万。

北魏朝廷任命征东大将军李叔仁统率军队讨伐邢杲,双方交战多次,相持不下。北魏朝廷又派征虏将军韩子熙招降邢杲,邢杲先是诈降,继而重创魏军,在潍水大败魏将李叔仁。但邢杲未能利用这次有利的机会扩展势力。就在邢杲诈降前夕,北魏大军已镇压河北起义军,葛荣被俘往洛阳处死。北魏立即命行台尚书左仆射于晖率大军立即转头进攻邢杲。就在这时,葛荣余部韩楼再度起义,占据幽州,于晖部将彭乐率部逃亡,投奔韩楼。于晖不敢进军讨伐邢杲,率部退回。邢杲乘机西进,攻占济南。北魏朝廷急令上党王元天穆率兵讨伐邢杲。

永安二年(529年)四月,邢杲在济南兵败被俘,被送往洛阳斩首。 河阴之变之后,北海王元颢都仓惶南奔,投降南朝梁国。后来元颢请求梁武帝萧衍帮助其成为北魏的皇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便欣然同意了。陈庆之受任为飚勇将军,送元颢北上洛阳。照理说这是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可是梁武帝仅仅让陈庆之所部七千人孤军北上,并未在别处派军加以协助,这不由得令人怀疑起梁武帝的真正用意,很有可能梁武帝并不愿花费太多精力浪费在这个北魏的流亡贵族身上,只是想派陈庆之率领少部分军队敷衍一下。不过这不足万人的队伍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袭取铚城到夺取洛阳,陈庆之率军共取城32座,作战47次,战无不胜。至此,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归附,颂声四起。

此时,北魏将尔朱荣派上了用场。 尔朱荣闻听自己所立的魏庄帝元子攸奔逃于长子(上党县名),赶忙率兵奔赴,并与元颢和陈庆之在黄河两边双方对峙。陈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尔朱荣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陈庆之这里吃了大亏,他马上改变策略,不再与陈庆之作正面接触。他制作了许多木筏,渡过黄河,直接抄袭元颢的本阵。因出其不意,元颢部一战即溃,他自己也在逃往临颍的路上被抓获,而洛阳随后就失陷了。如此一来,陈庆之四面受敌,尔朱荣不肯放过这个强劲的对手,亲自率领精兵马队追击陈庆之。正值嵩高河水暴涨,陈庆之军在追兵和大水的冲击下,死散殆尽。陈庆之削发装扮成和尚,只身一人步行逃回梁朝。 正当六镇起义蓬勃发展之时,北魏关陇地区胡汉人民也爆发大起义,起义者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大提自称秦王。南秦州(今和县西南洛谷镇)城民张长命等杀刺史崔游,响应大提。后高平的敕勒酋长胡琛、匈奴人万俟丑奴相继响应。不久,大提卒,子莫折念生自称天子,置百官,年号天建。后战死。建义元年(528年)七月,已统率关陇义军的万俟丑奴称天子,置百官,改元神兽。数年间,他们杀魏守宰,转战关陇各处。打败了萧宝寅、崔延伯等北魏将领,控制关陇大部。

永安三年(530年)春,平定关东后的尔朱尔荣派尔朱天光为统帅,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左右大都督,并为副帅,领兵向关陇进攻。当时万俟丑奴自率大军围攻岐州(今陕西凤翔),另遣其大行台尉迟菩萨、仆射万俟仵自武功(今陕西武功东)南渡渭水,围攻北魏军的外围营寨。贺拔岳率骑兵千人前去救援,可此时尉迟菩萨业已攻破营寨引军而还了。贺拔岳就故意掠杀尉迟的吏民,借以挑逗激怒他。已经率军渡过渭河的尉迟菩萨果然上当,遂将步骑两万大军屯扎在渭河北岸,两军隔渭水相持。贺拔岳示敌以弱,有勇无谋的尉迟中计,贸然率骑兵渡河追击。贺拔岳乘其半渡之时挥军掩杀,大败敌军,生擒尉迟菩萨,俘获其骑兵三千;随即率军渡过渭北,收降尉迟留在北岸的那万余步卒,缴获了大量辎重。万俟丑奴闻知尉迟菩萨全军覆没,甚是惊恐,于是放弃岐州,北走退向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在安定城北的平亭设建了营栅,以御官军。尔朱天光也率大军从雍州赶到了岐州,与贺拔岳会合。

四月初夏,天气渐热,屯扎在汧水、渭水间的官军故意歇军牧马,并放出话来:夏季天热,不利行军作战,等到秋凉再行进兵;并有意让俘获的丑奴军探子逃回,将假情报告知丑奴。丑奴得知官军歇兵避暑、秋凉再战的机密情报,信以为真,遂放松了戒备,只派出部分军兵据险立栅,防敌攻袭;然后将大军解散为农,在平畴沃土的细川(古水名,即今南川河;源出今陕西麟游县,北流至甘肃灵台县东北汇入达溪河)流域耕田种地,放牛牧马,放眼望去,满目都是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官军见丑奴果然中计,遂潜发大军,黎明时分袭占了丑奴设防的主营栅,并将俘虏全都放了回去,以乱其军心。其他的营栅闻知主栅已失,误以为大势已去,遂无心抵抗,悉数降魏。官军一举袭破丑奴军的防线,遂昼夜兼程,直抵安定城下,丑奴的泾州刺史献城投降。丑奴失去了依托,只好丢弃平亭慌忙撤走,打算逃回老巢高平。尔朱天光命贺拔岳率领轻骑追击,丑奴领着部众刚刚逃到平凉,贺拔岳亦率轻骑飞马追及。不待丑奴军列成阵势,部将陈崇一马当先,单枪匹马冲入丑奴军中,直奔丑奴闯去。身经百战的丑奴大概是被陈崇的玩命气势惊呆了,没等他作出任何反应,就被冲到眼前的陈崇轻舒猿臂,硬生生地从马上拽过来,生擒于腋下。其部众亦皆被陈崇的神勇吓傻了,呆愣愣的不敢上前搭救被俘的皇上,及至见后继的官军陆续赶来,顿时崩溃而逃。六月,万俟丑奴部将万俟道洛率余众6000逃入山中。尔朱天光因马乏草,退屯高平城东,遣都督长孙邪利率200人镇原州(即高平)。万俟道洛暗与原州城民联络,袭灭邪利所部。尔朱天光率诸军攻原州,道洛战败,率众西走,进山据险固守,后归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义军首领王庆云。庆云称帝于水洛城(今庄浪),以万俟道洛为大将军。七月,尔朱天光率诸军来攻。王庆云、道洛出战,均被俘,部众被魏军坑杀。

翌年四月,宿勤明达亦被魏军俘杀。关陇起义失败。 关西平定,尔朱荣基本统一了北方。 在尔朱荣基本平定北方之后,他和孝庄帝矛盾也日益尖锐。北魏朝政均由尔朱荣在晋阳控制。魏庄帝左右大臣、内侍,全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皇帝一举一动这些人都会禀告给他。而且尔朱荣还要干涉孝庄帝的私人生活。尔朱荣的女儿本是孝明帝的侧妃,但尔朱荣却强迫孝庄帝立她为后。尔朱皇后也不是善茬,经常和皇帝过不去,发脾气耍性子。她常常说:‘我在天子面前放肆一些有什么关系?他本来就是我爹所立,我爹把帝位让给他已经很不错了。’

孝庄帝外有强臣逼迫,内有恶后威吓,经常怏怏不乐,随着境内的敌人被消灭,尔朱荣又申请入朝,准备进一步控制中央,为下一步篡位做准备,双方摊牌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孝庄帝开始与一些皇族近臣密谋诛杀尔朱荣,其实做的本不严密,也传到了尔朱荣那里。所以尔朱荣的亲信都劝他抢先下手,但尔朱荣自信得很,认为孝庄帝决计没有这种胆量。堂弟尔朱世隆怀疑庄帝举动有异,自己派人在自家门上写个匿名贴子:“天子与杨侃、高道穆密谋,要杀掉太原王!”然后他自己假装发现匿名信,揭下贴子呈送给尔朱荣。尔朱荣此时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唰唰几下撕毁匿名贴,往地上狠狠吐了口唾沫:“世隆真是胆小鼠辈,谁敢生杀我的念头!”尔朱荣的妻子也劝他不要去洛阳,但尔朱荣不听。

尔朱荣入朝,当面问起外面传言,孝庄帝说:“外面的人都说您也要杀我,难道是真的?”这样的巧妙反问使尔朱荣无言以对,以后每次入朝觐见,左右从人不过数十,还都空手不带兵器。而帝党方面刺杀尔朱荣的行动却加紧进行。530年九月戊戌日(530年11月1日),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然后遣使飞报尔朱荣。声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皇宫内文武百官络绎不绝地到府上道贺,祝贺尔朱荣荣升为外公。尔朱荣并不起疑,遂进宫入殿。见到孝庄帝,尔朱荣未等开口道喜,忽然见孝庄帝手下两个人手里提刀从殿东门跑进,他马上惊起,直奔御座想挟持孝庄帝抵抗。孝庄帝膝上早已横备一刀,见尔朱荣冲上,直刺入腹,一代英雄应声毙命。众人举刀乱砍,亲信元天穆也死在乱刀之下。跟随尔朱荣入宫的十四岁儿子尔朱菩提以及从人三十多个全被伏兵所杀。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