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隐庵是清代医家,浙江钱塘县人。他自称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之后裔,其11世祖游宦钱塘,遂定居于此。他幼年失怙,于是弃儒习医,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习,得其传授。他博览群书,对《内经》、《伤寒论》研究颇深,有其独特的贡献。他的著作包括《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古籍文献资料。
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本草图经》:宣通风毒。
②《本草蒙筌》: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气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①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陈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覆花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焙)半两。上六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圣济总录》苏橘汤)
②治水肿 紫苏梗24g,大蒜根9g,老姜皮、冬瓜皮各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紫苏汤(《证治准绳》)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紫苏茎叶、桑白皮、赤茯苓各30g,炒郁李仁、羚羊角、槟榔各23 g,桂心(肉桂)、炒枳壳、独活、木香各15g 。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0.15g,水煎服。方中紫苏理气宽中。
④紫苏散(《赤水玄珠》)治风毒脚气,腹内痰恶,脚重虚肿:紫苏、木通、桑白皮、茴香(小茴香)各30g,枳壳60g,羌活、独活、荆芥穗、木瓜、青皮、甘草各15 g,大腹子10个。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服。
⑤紫苏流气饮(《医宗金鉴》)治肾气游风:紫苏、黄柏、木瓜、槟榔、香附、陈皮、川芎、姜厚朴、白芷、制苍术、乌药、荆芥、防风、甘草、独活、枳壳各等分。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⑥治孕妇胎气不和,胸闷恶心 苏梗、半夏各9g,生姜3片,陈皮5g。水煎服。(《中医中药与临床研究》1986,(3):47) 砂仁苏梗莲子汤
砂仁5克,苏梗9克,莲子60克。先将莲子以清水浸泡半天,再入锅中加水煮炖,至九成熟时加入苏梗、砂仁,用文火煮至莲子熟透即可。吃莲子喝汤。每日1剂,连用5~7日。
功效: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主治妇女胎动不安等症。
一、典籍摘要
1、《本草备要》 :“燥湿,去风。 松之骨也,坚劲不凋,故取其苦温之性,以治骨节间之风湿(丹溪曰 能燥血中之湿)。杵碎浸酒良(史国公药酒中用之)。”
2、《千金翼方》:“温。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
3、《名医别录》:“主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痛。”
4、《本草纲目》:“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风湿诸病宜之。治风蛀牙痛,煎水含漱,或烧灰日揩,有效。”
5、《本草汇言》:“松节,气温性燥,如足膝筋骨有风有湿,作痛作酸,痿弱无力者,用之立痊。倘阴虚髓乏,血燥有火者,宜斟酌用之。”
6、《本草崇原》:“气味苦温,无毒。主治百邪,久风,风虚脚痹,疼痛,酿酒,主脚软骨节风。”
7、《得配本草》:“苦,温。燥血中之湿,除骨节间之风。得乳香、木瓜,治转筋挛急。”
8、《雷公炮制药性解》:“松节,主骨节久风,脚痹疼痛。”
9、《本草便读》:“治肢节有功,燥湿宣风痹可去。味苦温无毒,骨强筋利病能除,惟松香具止痛之能,甘温略异,除消肿与和营之外功用相同。松节,松乃木之长,故字从公,其质坚,其性燥,味苦而温;节乃松之骨也,故能治骨节间风湿,凡一切痹痛香港脚等证,皆可治之。浸酒良,因其能利筋骨,故入肝肾可知。”
10、《本草撮要》:“味苦温,入手太阴阳明少阴足厥阴经,功专驱骨中之风,燥血中之湿,化毒杀虫,酿酒良,血分虚者忌服。”
11、《本草易读》:“苦,温,无毒。治历节风痛,疗脚弱痛痹。燥血中之湿寒,漱风蛀之牙痛。”
12、《本经逢原》:“苦温,无毒。松节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风湿诸病宜之,但血燥人忌服。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今医治痘疮湿烂,取其凉燥也。”
13、《滇南本草》:“味酸,性平。行经络,治痰火、筋骨疼痛、湿痹痿软,强筋舒骨。”
14、《顾松园医镜》:“苦温。祛风湿,而止骨节之痛,能舒筋骨,而除挛急之 ,性燥,血虚者,中病即止。”
15、《本草衍义补遗》:“炒焦治骨节间病,能燥血中之湿。”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有挥发油:α-蒎烯。尚含倍半萜烯类、萜醇类及萜类酮类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含a-蒎烯不得少于0.10%。
2、本品有镇痛、抗炎、抗肿瘤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