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孔桥上面雕刻的是什么?

游戏作者 / 姓名 / 2025-08-06 07:26
"
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

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扩展资料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

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百度百科-十七孔桥

跟随的旅行——建水十七孔桥

去颐和园从东宫门进去能直接走十七孔桥,从东宫门进,然后向南步行不远处就到十七孔桥。

扩展资料:

十七孔桥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

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

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需要注意的是,乘客一定要弄清楚:北京颐和园占地面积很大,宫门和公园入口很多。从可以购买门票进入公园的入口而言,有:颐和园正门(东宫门)、新建宫门、南如意门、北宫门、北如意门,以及中央党校对面新开辟的园门等。

通常,外地游人和不常来的本地游人会从东宫门、北宫门和新建宫门三个入口入园。但是,新建宫门与颐和园东宫门要有近两公里路程,东宫门至北宫门又要有近两公里路程。

如果事前没说清楚,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还是乘坐出租汽车都可能造成双方之间的不愉快。为此,特将颐和园主要景点和三个主要入口宫门的位置附于一张图上,请游人先参照我们建议的游览路线,再选择好进园的入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十七孔桥

北京著名的桥

跟随的旅行——建水十七孔桥

20200316

在朋友圈了看见有人发了几张照片,写的是“明建水十七孔桥”,有些味道,想着多了解一些,就百度了一下,果然不错,但是我却看到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这座桥不是明的,而是清的,先修于乾隆,后扩建于道光。

其实也无意于纠错,只是还真的多知道了一些。

建水,地处南部边陲,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位于红河北岸,正地方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按照大的范围来说,建水处在云贵高原的范围,按照小的范围来说,处在滇东高原的南缘,因此这里面的平均海拔都在1300米左右。感觉与其他的高原城市一样,建水的位置,也是在高山中的一片洼地。在谷歌地图上看,大体上东面有一座山系,西面有两座山系,三座山系之间形成了一个倒卧的T字形,而建水就在这个交汇点上。

在横穿建水的东西方向,是鸡石高速G323,从北向南止于建水的,是通建高速,这里的交通还是方便。

建水的周边,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地方,不论对于什么人,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对于吸烟的人,红河,玉溪,就在建水附近,对于喝茶的人,普洱也据此不远,而对于旅游的人,则更是难以细说,昆明的石林,元阳的梯田,等等。

单说十七孔桥,建水的,不如北京的,不论从建制和规模,都是如此,但是从独有的特点来看,却是不多见的。

建水的十七孔桥,也叫双龙桥,并不是单一建筑,也不是原有的形态,是一种变化之后的折中的结果。网上说双龙桥因塌冲河与泸江河而得名,对于两条河流的进一步的资料没有详细的搜索,从感觉上看,双龙桥应该是位于泸江河上。

早年间的泸江河或许很是纤细,因此小竹桥或是木桥就可以使用了。但是后来泸江河的水量增加,亦或是山洪的原因,人们开始改用石头造桥,也就是石桥。也是由于泸江河的河面不宽,开始的石桥只有三孔,这个桥的建造时间是在乾隆年间。

现在,在泸江河上也还有很多的三孔石桥,想来与双龙桥前期的状态一致。在黎明新视界的“云南建水泸江河上的古桥”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同时也可以看出,建石桥,是当地的常态。

如果一切如旧,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双龙桥了,而改变发生在道光初年,那一时期,由于山洪,塌冲河改道而汇入泸江河,使得在双龙桥附近的水面陡然加宽百余米,使得原来的三孔石桥成了摆设,而无法使用。为此当地的居民只能再建十四孔桥,与原来的三孔石桥连成一体,便成了今天的模样。

如果资料上说的属实,那么是否可以判定,原来的塌冲河与泸江河是有两个独立的河道的,至少其汇合点,不在建水,而正是道光初年的山洪,使得原本分流的两条河,过早的汇合了。

在现在的地图上,还能过依稀可见一点原来的面貌。

显然,东西走向的是泸江河,其流经的区域,正是两山之间,而在高营与白家营之间的,就该是塌冲河了,这是一条支流。

再看现在谷歌地图上的双龙桥,也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旧时的影子。

可以看到,现在的双龙桥,更多的是一种景观的存在,而不是必要的存在了。同时,也是可以想象的是,在双龙桥跨越的一片水域的西侧,与塌冲河交界之间的区域,是原来塌冲河汇入泸江河的河道,只是由于塌冲河水量的减少,河道变窄,使得这一区域被人侵占,毕竟这个地方土地不多。而现在的双龙桥所在的水域,与其说是一个河道,还不如说是一个湖泊,而横跨水面之上的双龙桥,更成为其中的一景。

分析双龙桥的俯瞰图,上部较宽的部分,是原来的三孔石桥,桥下的一片像小岛的土地,该是原来河道的南堤岸,也就是说在这里与上部的陆地之间,是原来河道的位置。从那里向下,窄的部分,直到现在的南岸,是新修的部分,两部分一起构成了现在的双龙桥,也就是十七孔桥。

关于双龙桥的具体细节,就不再描述了,可以看后面附的。

在建水,还有很多的景观和文物,建水的朝阳楼,也就是东城门楼,建于明代,早于天安门,其形式与天安门可比。还有建水的文庙,也是我想去看的,只可惜,只能在地图上看看。有资料说,建水的陶器,也是很有名的,了解的不多,只能提一下,带过。

关于建水,关于双龙桥,就说这些了。

附录:《建水旅游形象研究》摘录

建水县地处云南省中南部,红河中游北岸,滇东高原的南缘,面积3789KM,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因为城池筑在水边,所以叫建水。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时为临安府首邑,‘故又称临安。

早在汉唐时期,建水已成为滇南的交通要道,沟通“安南通天竺道”,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又一通道。现今,建水在昆明通往滇南、滇东南的交通要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水县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具有典型的云南地质特征,主要构造体系为云南山字形构造。建水县处于滇东高原的南缘,地处两大地形区的接合部。县境地形复杂,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多样,以高原岩溶地貌为主,全县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境内有丘陵、盆地、中低山、河谷等。全县最高点为南部的五老峰,海拔2515米;最低点位于红河河谷的阿土寨,海拔仅230米,相对高差为2285米,这些立体式景观都对建水旅游的开发带来新的思路。

建水县境内河流呈掌叶状,主要河流26条,县内流程363.8公里,分属南盘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南盘江流经县境36KM,一级支流为沪江、曲江、大清河、岔科河等,其中沪江在建水坝子和面甸冲的石灰岩分布地带,先后注入著名景区颜洞和燕子洞,两度成为地下伏河,伏流约3km,表现出典型的喀斯特特征,建构起建水喀斯特洞穴旅游的水体景观。红河流经建水县南部边缘,成为建水与元阳之界河。建水位于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穿南境,太阳终年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热量条件好。长夏无冬,秋春相连,这些气候特征为全年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建水境内的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云南松)、灌木中的常绿种类和常绿阔叶林为多,由于受地形影响,植被的分布呈垂直地带性特征,同时也为各种生物的生存,特别是鸟兽的生长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约为33.1%,经济林木以核桃、油菜、柿、枣、板栗、棕树及各种果树为主,为开展建水绿色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建水历史悠久,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文化交通中心。1994年同时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①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县城中心,是建水县城的标志。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②建水文庙,此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③朱家花园,在建水古城内的建新街,有一组规模宠大的清代民居建筑,这就是有“滇南大观园”之誉的朱家花园。朱家花园是清末富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前后历经约30年,于宣统年问终于落成。该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并列联排组合式居民建筑群体。

①燕子洞紧靠鸡街至建水的公路旁。洞前古木参天,绿荫铺地,石芽丛生,石骨磷峋。“到山不知门何处,洞口白云自吞吐。”这是古人对洞口风光的描述,至今仍保留过去的风貌。沿着新修的水泥石阶,经过林木前缀的小道宛转前行,便可到达燕子洞的入口。洞似大厅,四面透光,宽敞明亮。洞壁上刻有“境绝人寰”,“胜景无双”,“灵谷涵春”等题词。其中“洞锁三天”四字颇有奇趣。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地下水、雨水的溶蚀,使这里的石灰岩产生了奇异的变化,洞内不仅曲折幽深,奇幻美观;而且洞中有洞,天外有天;站在洞中三个不同的地点,可以看见三块不同形状的天。燕子洞以古洞奇观、春燕云集、钟乳悬匾、采燕窝绝技著称于世。

②颜洞景区地处县城东部约八公里的山脚盲谷处,为建水坝子的泄水口,占地约十平方公里左右。这里有巨大的石灰岩溶洞群,有内涵深厚的天柱塔,有天然形成的地漏天坑,有建于清代的东山古寺,是一块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富集的风水宝地。

颜洞为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溶洞群,开发于明代,历史上号称“西南第一洞天”,也是整个景点的核心区域。分为前、中、后三洞,贯穿于山脉。前洞称为水云洞,泸江河至此注入洞内成为伏流,洞口有明清地方名流题写的摩岩石刻,洞内的钟乳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洞口危崖峡谷的一侧,有建水人纪念清代封疆大吏鄂尔泰治理泸江河的“少保祠”遗址。中洞称为云津洞,距前洞约1.5公里,在山涧一座断崖之下,洞口有无数摩崖刻石。其庞大的气势,徐霞客慕之数十年,曾足履其间,并留有游记的古溶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科考、探险的首选。

汉族祭孔乐舞和洞经音乐,哈尼族“硭鼓舞’’和“长街宴”,哈尼刀,彝族花灯和烟盒舞,苗族踩花山,以及傣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异彩纷呈,展现了建水浓郁的民族风情。

参考资料:

黎明新视界:《云南建水泸江河上的古桥》

高伟 《建水旅游形象研究》,研究生论文

在北京颐和园内著名的桥有:十七孔桥、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1、十七孔桥:

位于颐和园内,是著名的金光穿洞,十七孔桥在冬至前后会呈现红光穿桥洞的奇景。古代匠人在建?造桥时掌握和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红光穿洞”的自然奇观。

2、玉带桥:

位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的玉带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是西堤六桥中唯一拱券结构的石桥。

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桥的一处通道,桥下,帝后们的龙舟可以穿行。它通体洁白、柔和、匀称,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最富盛名。

3、豳风桥:

原称桑苎桥,由于桥面一带原有水村居、耕织图这样一些与农事有关的景点而得名。

4、界湖桥

界湖桥为西堤六桥之第一,桥有三个方形桥洞。 桥北原有路可直达德兴殿和西宫门,与西如意门和后山的路径通连。"堤长横亘东西界,六桥首分内外湖"。说的就是界湖桥。

5、镜桥

镜桥名称的来源于唐朝诗人李白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

6、练桥

练桥名称取自李白的诗句"澄江静如练"。练即白色的丝绸,因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所以名为练桥。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

7、柳桥

取自杜甫的“柳桥晴有絮”的诗句而得名的。

资料拓展: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在历史上几度遭到破坏。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