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消渴知识点

商业作者 / 姓名 / 2025-11-08 03:30
"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

 导语: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考试复习中,消渴的概念及源流、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等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吗?以下是详细介绍。

 第三十八单元 消渴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消渴的常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细目三:诊断

 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

 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