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裁员行为看中美文化异同-中美政体异同

生活作者 / 姓名 / 2025-11-08 03:24
"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因素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裁员行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因素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裁员行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每一位雇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意旨通过对中美两国企业裁员行为进行比较,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因素对于裁员行为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裁员;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差距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1. 中美企业裁员模式对比

1.1 中国裁员模式特点

中国企业一直实行“终身雇佣制”的人事管理制度。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铁饭碗。”中国裁员模式是一种被动的裁员形式,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当企业的管理经营受到影响和威胁时,企业以证人员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优化各种资源来代替裁员来进行缩减成本。

1.2 美国裁员模式特点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公司推行裁员不遗余力。政府鼓励员工流动,对裁员保持中立,甚至有时也会推动员工“社会流动。”美国的公司员工们也会为自身发展考虑,尝试不同的工作而不是局限于一家公司。

2. 中美裁员模式产生差异的文化原因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裁员模式紧密的相关于其国家特色,而且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融。美国企业的裁员模式源自于美国自由、开放文化底蕴;中国的裁员模式受其崇尚“忠诚、信任”的国家文化影响较深。下文主要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高权力差距型文化与低权利差距型文化两方面入手分析文化因素对于两国企业裁员行为的影响。

2.1中国集体主义与美国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体现和代表的是东西方两种对立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中美两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的不同,这也是在企业管理方面所体现的最显著的文化因素。美国着重强调自由、个性,而中国人则重视自我控制、社会秩序等观念。美国人信仰个人主义,这主要体现在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等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状态。

就裁员而言,美国公司主张效率优先,企业执行严格的优胜劣汰制度,企业通常实施的裁员政策具有主观性和预见性,这就造就了美国企业员工可以欣然接受裁员事实的心理,因为这是公平竞争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在中国的企业中,员工是伴随企业成长起来的,大多数员工基于依赖心理而遵循“从一而终”的宗旨,这就造成了员工离开企业,生存能力就会随之降低,因此,员工不会选择离开原企业;而企业出于对权力的控制欲,不肯舍弃原有部门员工,这才造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羁绊关系,裁员阻力随之增加。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紧密相连。 “仁”是儒家思想的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一个人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才能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感召,在中国的企业中员工与上级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美国文化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因此体现在裁员方式上可以看出每个股东乃至员工都是独立存在的自由个体,都是以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为核心,因此构成了当企业经济危机时美国公司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员来确保自身利益的现象。

2.2 高权力差距型文化与低权利差距型文化

中国文化基于伦理本位,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较深,因此归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由于学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差别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相反,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因此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利差距型文化。

中国企业的裁员绝大多数是政策推动型裁员,企业裁员的政策源头来自上级的指示和国家的政策,这些因素对企业裁员行为的影响大过于经营效益的影响。“上级下达指令,企业领导执行,基层员工下岗”的铁锤状裁员结构,是中国企业裁员模式的典型特征。相反,美国政府在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对裁员的态度是保持中立的。在美国企业中,每个员工与上级都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材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员工要求改变现状谋求更好的发展的意识要相对较高。

结语

作为英语专业的我们,进入外企工作是很多同学面临的选择。因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特别是面对西方的企业进行裁员不遗余力这一典型模式,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学着了解外国的传统文化,并与本国的文化做比较,因此培养自己识别、贯通、领会、尊重他国文化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在跨国企业中成长。各国文化都包含其国家的民族特性,因为存在既是合理的,我们只有学会接受他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李伟.裁员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管理现代化, 2002, (03)33~38.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 J ].北京: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02).

[4]、刘承华.《文化与人格》[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5]、舒晓兵,廖建桥.中美两国裁员的比较及启示.管理现代化,2002(03)57~60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 可以展开论述。可参照: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 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 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 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 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 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 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 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 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 中有 , 中有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 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 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