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霁红釉的霁红釉发展与传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霁红釉的霁红釉发展与传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北宋时期钧瓷,开创了以铜为呈色剂烧制红釉的先河。随后在元代,又出现了釉里红。然而,由于铜呈色时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只有在1290°~1300°之间,充分把握瞬息万变的特定烧成气氛,才能呈现出殷红如血的鲜红色,因此,宋代的钧红和元代的釉里红,都无法充分烧制通体鲜红的高温红釉。
明代御窑厂的建立,将中国陶瓷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大明永乐、宣德年间,为了满足皇帝对红釉钟爱,景德镇御窑厂匠来如织、窑火连天,甚至留下“翠兰投火祭红”的凄惨传说。最终,在御窑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创烧出有着红宝石般光泽的“霁红釉”。 从此,霁红就成为皇家御用的重器,仅供帝王使用。
霁红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全部由御窑烧制,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甚至有杀头之罪。为了保证了皇家对霁红釉瓷器的垄断,御窑厂生产的霁红釉瓷器即使有残破、瑕疵,也一律打碎深埋,片红不得流入民间。
宣德朝时,霁红质量达到了顶峰,其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宝光内蕴,釉色之美绝世无双。
遗憾的是,由于烧制极难,明宣德以后,御窑厂极力想再烧制霁红却屡屡失败,终明一代再无“霁红”出现。 明末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感叹:积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乃历代名瓷之首冠也,今虽悬千金购求亦不可得矣……。
如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霁红器物,绝大部分都是由故意打碎的残器拼接而成,大量考古资料,都证明了霁红无以伦比的尊贵与珍稀。
清代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也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困难:“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历代皇帝都以国家财力作为支持,但这种殷红色的瓷器依然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珍稀难得。而且据史籍记载,正德、嘉靖、隆庆年间,“祭红”还一度濒于失传,无法烧出。
清雍正时, 皇帝对霁红极为喜爱,对其复烧极为重视,为提高其呈色质量多次下旨监督。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清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霁红磁盘边五块。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烧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尔将此破磁发给年希尧去,着伊照此破磁釉水烧造,钦此。”
雍正霁红釉是在康熙郎窑基础上,经过雍正皇帝的亲自督办,以及年希尧、唐英等共同努力,终于复烧成功。雍正朝霁红色泽较为润泽艳丽,有的釉表有橘皮纹。但存在釉色浓浅不等的工艺缺陷,部分有深褐、正红、粉红甚至苹果青等色。
雍正皇帝命宫廷画师创作的《十二美人图》中,霁红釉瓷器多次出现。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做《祭红》的**,为了影片拍摄,需要有一件真正的“祭红”花瓶。但因屡烧不成,后来只好用一件“郎窑红”代替。其实民间早有说法,叫做“千窑一宝”,就是说在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
2015年年9月19日,耕道堂历时6年复烧霁红,并在文化部中外首工美术馆举办专家品鉴会。
1、只鉴定,不收购,目前珠宝玉石的转手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是个难题,一般短期内想出售只能到典当行或古玩市场,其中典当行压价比较厉害。不过不及,可以挂在网上等待有缘人,或者找中外首工美术馆之类的机构代售。
2、鉴定翡翠可以前往当地的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这类机构中比较权威。此外,在一些玉石水晶批发集散地,如四会、东海等城市,也会有宝玉石检测机构。
3、合肥七色彩翡翠珠宝有限公司是2017-09-06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合肥政务区南二环路3818号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1-8幢8-办1509室。
4、安徽省天汇石材加工基地,安徽省天汇宝石城。宝石城经营产品包括翡翠、和田玉、天然水晶、各种彩色宝石,珍珠以及孔雀石、绿松石等各种首饰以及矿物标本摆件,还有巴西乌拉圭神奇的水晶洞和来自缅甸美丽的树化玉。
5、鉴定翡翠的真假可以送到当地的玉石质检中心检验,一般当天就可以出结果。此外还可以自己用刀划翡翠,或者是用筷子敲击翡翠。如果划出痕迹或声音低沉、沙哑,则说明翡翠是假的。
关于“霁红釉的霁红釉发展与传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