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业评论/文
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币、00后炒鞋……
一直以来,以“球鞋鉴定”起家的得物APP,被很多球鞋收藏爱好者看作是圈内的“专业裁判”,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也正是凭借着这份功能和属性,使得得物APP备受用户信任,其潮流电商业务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今的得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球鞋交易平台,市值达到10亿美元,并宣称将打造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鉴别场景,“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能够为消费者负责的自信。
然而近两年,得物APP却因为售假、退货难等问题导致平台口碑受损。截至2021年1月20日,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得物APP”的投诉量高达5万余条,其中不乏“假货”、“退货难”、“客服响应慢”等情况。
来源于新浪黑猫投诉平台
对任何电商平台来说,维护平台口碑都是重中之重,售假更是不能触及的底线, 聚美优品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如果无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得物APP也很难得到人心。
得物APP,似乎与成为正品电商的初心偏离了。
01 投诉不断,得物痛失“人心”
得物APP原名为“毒APP”,虎扑社区可以看作是其诞生地,在这个以篮球文化为主的论坛里,有专门讨论球鞋潮品的装备区,培养出一批热心的鉴别师,他们为1.0时代的毒APP带来了流量。
早期的毒APP定位为资讯类APP,通过传播球鞋文化和潮流资讯,获得了酷爱潮牌的用户群体,并逐步将自己打造成国内主流Sneaker(运动鞋)互动社区,引导用户分享潮流向话题内容,在中国潮流文化圈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来源于网络
随着“炒鞋”风潮的兴起,毒APP也更加看重球鞋潮品背后的“大生意”,开始朝着潮流网购方向大步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IG老板,大名鼎鼎的“国民老公”王思聪也投资了那时还叫“毒”的“得物”。王思聪的普思资本和高榕资本、红杉资本一起投了“得物”的Pre-A,投资金额共计5000万美元。
2020年初,“毒”正式更名为“得物”。在得物APP上,拥有潮鞋、潮服等商品的个人卖家可以将商品放到平台销售,买家会通过得物APP的“3D球鞋全息空间”、“AR虚拟试穿”等功能的辅助下进行购买的选择,是比较典型的C2C电商模式。
同时,在正品鉴定者身份的光环下,得物还与不少明星进行了合作,包括陈赫、薛之谦、陈伟霆等明星主理的潮牌纷纷入驻得物社区,并将得物作为各自潮牌的独家首发渠道。
来源于网络
随着各种限量联名、明星潮牌、个性小众品牌的涌入,得物的社区也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潮牌圣地”。 据悉,得物APP用户群体中,90后消费人群占比已超过75%。而疫情的出现加速了得物的发展,根据QuestMobile2020年春节期间的数据,得物APP的平均日活飙升25.9%。
但在快速成长的同时,得物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截至2021年1月20日,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得物APP”的投诉量超过五万条,其中不乏“假货”、“退货难”、“客服响应慢”等情况。而频频出现的售假问题也开始让消费者对其鉴别服务的能力产生怀疑。
据1818黄金眼报道,消费者小陈于得物购物平台购买了一件售价为1271元的短袖,购买之前得物app显著标注了正品保证,收到产品后经鉴定却为假货。
随着T恤一起寄到的,还有得物官方给出的“鉴别证书”,以及得物官网给出的正品标。但小陈经过多个鉴定师以及得物自己平台的鉴定之后,此衣服鉴别为假。
看着得物的鉴别证书和鉴别结果,消费者也是无可奈何。此后,得物给出的回应是,线下鉴定和线上鉴定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于小陈是线上鉴定,只把上传到了APP,得物方面还要求小陈将衣服寄给得物官方,进行二次复检。
事实上,小陈的情况绝非个例,大量的投诉已说明得物在鉴定服务和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出现问题。
根据中消协公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得物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8735条相关负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同时,还被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给出“不建议下单”评级。
不知那些在得物上吃过亏的消费者,看到得物APP上“鉴定行业开创者 力保全新正品”的slogan,是不是一阵苦笑。
02 初心难寻,鉴定服务的成与败
对比其他的电商模式,得物APP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能够提供较为专业的鉴别服务,“先鉴别,再发货”的购物流程为销售的产品增加了平台背书。
根据得物介绍,平台发出的每一件商品,都会经过多次复核查验,包括货品真假、瑕疵分级,再将货品快递给买家,买卖双方完成交易。如果鉴别为非正品,订单不会成交,商品将退回给卖家。
但与此同时,得物也承认,其鉴别服务也会存在极小概率的误差,因此平台承诺“假一赔三”。
据媒体报道,得物APP的鉴定师并非来自于专业品牌商,而是将业内小有名气的鉴定者聚集起来,由平台审核判定他们是否具备“鉴别师”的资质。在交易过程中,得物APP还会抽取卖方成交价的7.5%—9.5%作为佣金。
来源于网络
据得物APP官网介绍,平台签约了第三方鉴别服务上数百位业内顶尖、具有多年经验的潮流商品鉴别师,打造了以潮流商品研究为核心的“鉴别实验室”;鉴别师除了是骨灰大神级Sneaker玩家和潮人,更是球鞋潮流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得物APP还与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合作,在球鞋潮品鉴别领域展开长期多形式合作。
依靠虎扑力推及明星效应加持,得物的鉴别服务在市场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在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时,得物显得颇为强势,不仅是产品的“裁判”,还逐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得物的鉴定服务是否品质如初,我们或许可以从上万件消费投诉找到答案。
作为得物忠实的消费者,在写下这篇关于得物的评论时,或多或少会有些感慨:在众多电商平台之中,得物APP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虎扑社区文化的产物,依靠着众多鞋迷拥趸的信任,成为潮品的“云仓库”,并试图降低“炒鞋”的影响,让年轻人能够得其所爱。
但如今的得物,已成长为潮品电商中的“庞然大物”,也吸引了众多灰色产业链攀附其中,甚至有人在二手平台上出售得物APP整套包装,包括“防伪扣、鉴定证书、胶带、包装盒”等。
这或许是得物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但对消费者来说,每一份产品和鉴定证书代表着对得物的信任,得物的鉴定服务是否准确,决定了其日后的公信力,这是得物的根基,如果无法根除品控问题,提升鉴定的准确度,得物将难得“人心”。
京东也是有一部分是假货的,尤其是第三方卖家的,很有可能会因为管控不严而有假货。而京东自营的话,毕竟一批次进那么多货,不可能一件一件的去查验,还是有混入假货的可能性的。
一位疑似前京东员工的爆料说的:“市面上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是真货假货掺着卖,但京东更胜一筹,为什么呢,京东有一套大仓存款调拨系统。就是全国划分成几大区块,比如华东华南等,各地的商品都是从这些大仓运输到用户所在的城市的分支仓库。
如果用户买完发现是假货,投诉或者要求换货,客户会第一时间处理,等到某个大区的投诉值到了某个警告阈值,比如20%,京东的智能调拨系统就会将投诉比较高的大仓的货,调拨到别的大仓里,以降低某个大区的投诉值。
随着业务的扩张,京东不仅在自己的自营平台存在进货渠道参假,也对第三方商家的资质和监管存在漏洞,这两点是真实存在的。
是真的。
根据聚美第三季度财报披露的信息:聚美从9月起开始实施计划,将第三方平台的化妆品销售业务的绝大部分转移至自营业务,第三方平台的化妆品销售将由品牌合作、专柜购买和聚美海外购取代。
聚美希望以海外购这种能够控制品质的模式,替代原有第三方平台销售的模式,来做到化妆品的全部自营转换,并加强防伪码体系建设(目前已经达到70%的比例)。
扩展资料:
聚美优品的相关情况:
1、2010年12月,获得由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授予的“2010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2010年度最受女性欢迎团购网站”荣誉。
2、2012年11月,凭借创意地铁广告入围艾菲奖“最佳创意营销奖”。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与其他电商企业简单粗犷地铺天盖地覆盖一线城市主要的地铁、公交线路和各大换乘点、户外广告不同,聚美优品的地铁包柱展柜广告是业界在营销推广一次非常大胆创新的尝试。
人民网-聚美优品转型:加大自营及海外购力度
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2月7日发布消息,为了加强对“双11”网购商品价格、售后服务及质量状况的社会监督,中消协于2017年10月-2018年1月组织开展“双11”网购商品价格、质量、服务调查体验活动。本次调查体验活动对16家网络购物平台,涉及服装鞋帽、手机数码、食品特产、化妆洗护、家居家纺、母婴用品、箱包配饰、家用电器以及其他日用品等9大品类,进行了调查体验。调查体验主要涉及价格追踪记录、七日无理由退货操作、“海淘”商品真假鉴定、非“海淘”商品质量测试以及快递面单查验等工作。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本次调查体验结果来看,非预售商品多数情况下“双11”并不是最优惠;“海淘”商品实现“无理由退货”难度大,且涉嫌假冒情况较多;非“海淘”商品中,服装类产品质量问题相对突出。中消协建议,平台商家及要以品质消费为导向,自觉规范价格行为,把好平台商品质量关。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购物的监督管理,坚持协同治理,严厉处罚电商违法失信行为。呼吁广大消费者树立品质消费理念,坚持精明理性消费,养成良好消费维权意识。
其中,“海淘”商品涉嫌仿冒较多,聚美优品、网易考拉海购、蜜芽网、拼多多、贝贝网、国美在线、京东、淘宝的相关店铺均被发现涉嫌销售假货,部分售假还出自该电商自营店铺。
中消协表示,下一步将联系或约谈相关平台,并把质量存在问题和涉嫌假冒的商品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