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1922年6月5日生于上海,他亲身经历了“九一八”、“八一三”、“一二·八”等事件,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受人欺的道理,他逐步树立并形成了“科学救国、强国”的信念。1941年,他高中毕业,激愤地离开了被日本侵略军蹂躏的上海,奔向重庆,考取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专业。
1945年,他从重庆交大毕业后,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交通大学回迁上海,他留校任助教。在当时反饥饿、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运动的影响下,他深深地认识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腐败,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下决心奔赴已经解放的东北工业基地工作,以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上海一解放,他即告别故土,赴沈阳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第一厂,任研究室主任。该厂是我军接收日本侵占的通信工厂,当时绝大部分员工仍是日本人,他作为一名中国科技人员和主人,感到扬眉吐气。他们承担了上级下达的15瓦军用无线电收发报话机的设计和试制工作,他具体负责发报机的调制电路设计和整个发报机的测试,伴随着祖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喜讯,他们干劲倍增,夜以继日地奋战,不久设计与试制工作就取得了成功。他们还研制出一些相应的专用测试仪器,如测试中频放大器特性曲线的扫频产生器、灵敏度测试仪等,这些都是国内首创。
1950年,他被调到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从事无线电遥控技术工作。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解放东南沿海岛屿作战的需要,他们接受了研制能够破坏敌滩头阵地,减少我军登陆时伤亡的新型战斗武器任务。朱正参加了该项研制工作,就是将美军水陆两用登陆艇改装为无线电遥控的无人驾驶的登陆炸弹,他负责整个无线电遥控部分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用美军的调频收发报机进行改装,增加双T滤波器、多路开关控制器、抗干扰电路等遥控系统,并研制了电子启爆电路,整个工程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在长江上完成试验,经南京军区实弹试验,被批准小批量生产,后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该无人驾驶的登陆炸弹停止了生产。该登陆炸弹具有实战价值,且属国内首次研制,后随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合并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一登陆炸弹也运到哈军工陈列。
1952年,他随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整建制划归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被任命为空军工程系副教授,执掌教鞭,从事四年教学工作。1956年,他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工作。亲自参加了1956年10月8日召开的国防部五院成立大会,聆听了聂荣臻副总理的激人奋进的指示。不久,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计算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主持这个研究室的工作。自此,他竭尽全力投身于航天计算机技术的创建与发展,并为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尔后,虽多次调动工作单位,他都愉快地听从组织的安排,且牢记为国防现代化献身的宗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出了突出的成绩。1960年至1974年,在北京总参谋部测绘学院任副教授,既教书育人,又积极地开展测绘科学技术的研究。1975年至1978年,他被调到西安总参测绘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凭借自己的雄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造诣,靠其勤奋和钻研,在数字化影像数据处理和数字化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等方面颇有建树,大大地促进了国内航测、卫星照片处理技术的创新。
1978年,随着中国第二个科学春天的到来,朱正重返航天系统,任八机部副总工程师。1981年,七、八机部合并后,他被任命为七机部(后改为航天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测控公司总工程师,继续致力于计算机技术与仿真技术的发展。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当时仅有从全国各部门、各地调入的科技专家30多人,朱正是其中之一,还有分配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100 多人。在这些最早的航天创业者中,仅有钱学森教授在国外从事过导弹研制工作,其他人员对导弹研制工作都是陌生的,有的连“导弹”这个名词也未接触过,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创业和起步的。国防部五院成立后,即组织科技人员学习导弹的专业知识,采用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办法,钱学森亲自讲授《导弹概论》,其他科技专家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分别讲授《航空概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等,朱正领受任务,讲授《制导概论》,他拿到了钱学森教授从美国带回来的1955年刚出版的导弹设计原理丛书第一册《制导》(Guidance),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翻译和消化此书,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讲义,他克服了诸多的困难,特别是对一些国内尚无先例的专用名词术语的翻译难度就更大,他冥思苦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他所翻译的名词术语大多数都已被我国航天界所接受,他讲授的《制导概论》博得听课者的好评。
尔后,国防部五院成立了10个研究室,他被任命为计算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无主任,由他主持工作)。从世界和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程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美国为适应导弹技术的发展而研制成功的。1956年,中国也只是从国外传进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名词术语,在这一技术领域还是空白,各高等院校还没有设立计算机专业。这个计算技术研究室既是我国航天的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机构,在中国也是第一个。